这是一种简约到极致的色彩,所以一动笔,便想到了“计白当黑”这四个字。
“计白当黑”的说法,不常见。但画家们对这四个字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画家从来没有把白色当作“无”,而是视其为最有表现力的颜色之一。
画家在画面上大量留白,这些空白处虽不着墨,却是整个画面的一部分,空白的地方与有颜色的地方相互映衬,形象就更加鲜明了。留白是为了映衬,“用简”是为了“驭繁”,“计白当黑”的微妙之处,就在这里。唐三彩的内涵十分丰富,从渊源到流变,可以写成一部大书,但花开千朵,咱只表一枝,让我们在简约的白色光影里,先来了解一下唐三彩的历史吧。
唐三彩诞生于1300多年前的唐高宗统治时期,也有人说唐三彩早在南北朝时已经萌芽了。其实要考证一个事物的来源,能在时间上追溯很远,但这些考证,有时候真的是既繁琐又牵强,弄来弄去的,反而把唐三彩真正成型的年代弄混了。所以,既然是“唐三彩”,就是唐代生产的,记住这一点便是了。
唐三彩中的白色,似乎给人的印象不深,人们记住的是绿色和黄色。洛阳人只要走到七里河中州桥桥头,溜达几步就到了涧东路,就看到了一溜商店,就看到了三彩马。三彩马的颜色,绿色和黄色占的比例大,白色少一些,似乎只能在马嘴和马鬃上见到一点儿,要不就是马底座的背面。
白色,在所有的色彩中最为特别,对于人的眼睛来说,白色是不设防的自由空间,人们的想象可以在白色中充分展开,所以白色是想象者的平台,看似无,却是有,白色里存在着辩证法。
按照惯常的说法,唐三彩取材于白炼土,但我跑到唐三彩作坊里一看,所用的土全是灰白色的。作坊里的工人说,这种土叫高岭土,在河南省,只有巩义、济源和我市的宜阳等地有。巩义的唐三彩窑址在站街镇的黄冶村,那里离诗圣杜甫的故里南窑湾村不远,属于丘陵浅山地带,地表是一层厚厚的黄土,已经干涸的黄冶河蜿蜒北上,通向黄河,这里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
说是土,其实跟石头差不多,摸起来很硬,但这种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吸水性能好,黏结起来十分牢固,晾干后又不会开裂,素胎烧成后更结实。就是这种土,被人们赋予了韧性和灵性,被制成了唐三彩,书写了唐三彩从无到有的全部历史。
唐三彩之称谓,在唐代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