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村,进人到西部某大城市打工。
十多年后,张娟已经嫁到城里,成为市民。村庄早已不再点煤油灯,村庄早已不再走土路,村里还有了自来水。但母亲依然在不停地掐草缏。
回到娘家,再掐草缏,张娟儿时的记忆一浮现。
小时候跟着母亲一起去上街,每次卖草缏总是卖给刘应凡。刘应凡胖胖的,给人憨厚的感觉。交易完成,自己总是眼巴巴看着刘应凡将不足百元的毛钞交给母亲,母亲再将低于十元的零钞交给自己。
时间飞快,生活继续。有些东西变了,有些东西一直没有变。中学应凡还在收草缏,还在老地方,学生不再用膜油炉于微饭了,他们有了食效集铺上,刘应凡老了,刘应凡点钞票的样子还没变草缏的祥对子没有变,草缏的价格变了,以前一盘不足一元,现在盘接近两元。
一,二四六,三四个乡镇的逢集日刘应凡都了如指掌。掐载缏的人几乎都认识刘应凡。草缏能换钱,但草缏到底去了哪里干了什么
刘应凡不知道,陇中妇女更不知道。
一盘草缏赚两毛的生意干了26年。
榜罗,古镇。位处通渭、陇西、武山三县交界。
每个逢集口,范军义都会出现在街道上,他支起来的摊点前,人头攒动。来自周边村庄的妇女们将打理好的草缏以盘为单位,一一交给范军义,换回数十数白的纸钞。
从1990年开始,范军义就开始从事草缏贩运生意。
一盘草缏的利润两毛钱。依靠这个微小的利润,范军义撑起来个产业。连接着陇中乡下成数百妇女的手艺,也连接着微薄的希望。
“我一年基本能收五到六车货,一车货能装1400拥,一捆是100盘,这样下来一一车就是14万盘。周转资金也就是50~60万元。”除了在街道上收购,范军义在榜罗镇后山的三岔路口还有一个总据点:除了向赶集的妇女收购,范军义还向刘应凡一样的一倒贩子收购。
三岔路口,座二层小楼在2016年初夏迅速崛起,这是范军义贩运草02年的积器。小楼后面的排平房里,一百盘榈的草维,码得顶到了房顶。
“最近三四年用量少了。走五六车货都很费劲。九几年生意最好的时候,现在不加工了,人工太高,划不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