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达,也不过是从前院走到后院,且吕霖的心思根本没有注意莹莹秋水,而是想着如何给自己减压。要是按这样的工作强度搞下去,不到四十岁便要英年早逝了,一辈子没怎么享福,全都忙碌于国民大事,倒也死的有价值…
之前吕布任职的时候,大部分工作都是推给陈宫干的,正好陈宫对于吕布的为政能力不放心。但吕霖不能这么干,一来他新官上任得做表率,让百官信服他的为政能力,二来他根本就推不出去,陈宫也不可能让吕霖悠闲自在。
如今的尚书台已经相当于明朝的内阁,但是他们有自个的事儿,完全不帮着吕霖分担压力,吕霖不可能再搞一个中书省!苦思冥想好几天,吕霖终于想到一个好法子,可以大大的减小自己的工作量。
如今尚书台已经是一个独立机构,而是是架空三公的机构,参与国家一切事宜的推行与实施。为了照顾三公九卿的颜面,吕霖打算设立中书台,设于王府别院,名字上隶属于三公。如此一来,陈宫那里也说得过去,张邈、崔琰也非常满意,正好将太尉篡杨修、司徒篡徐庶和司空篡庞统拉到身边来培植。反正贾诩、郭嘉二人乐得自在,张邈又顾不得照扶新人,吕霖也算是为他们减轻压力。
只要陈宫与贾诩等人没有异议,这条举措便可以实施,中书台的骨架基本搭建成功,行审核之权,又代表着三公九卿的声音。但陈宫、张邈等人哪里不知道吕霖的真实想法是培植亲信,否则怎会把法正、杨修、庞统、徐庶等人都集中起来,还设鲁肃任中书参知,司马懿为中书参军。
第二天吕霖便收到尚书台和三公的回复,自然是全部统一,吕霖都有些诧异,他们的办事效率竟然这么高!随即吕霖才想明白,感情在他们眼里,中书台只不过是一个临时的架子,为了满足吕霖的一时兴起。至于日后分担会不会分尚书台的权,在他们眼里这绝对不可能!
自建安九年八月十日,在大将军吕霖与尚书台、三公九卿的建议下,献帝亲批设立中书台,中书台设中书令一人,由法正担任,其下分参知、参军,中书参军鲁肃统管应接三公篡、校事府,中书参军司马懿对接军师府,如今孤身一人奋战。为了让司马懿不至于太委屈,吕霖分给他两个小弟田鸿、沮鹄,当然司马懿内心是拒绝的,但是拒绝只能保留在内心,否则不仅辜负了吕霖一番好意,也得罪了田丰、沮授两个家伙!
上拉加载下一章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