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费用,这些费用由违反医院规定的主治医生和相关医务人员共同承担。事后,小丽的表姐无法独自承担手术费用,又觉得没脸见同事,索性从医院辞职了。几位同事只能哑巴吃黄连。
几位医生原本是出于好意,结果却受了批评,还要为此损失几个月的工资。如果当初能坚持原则的话,何至于此呢?
《因话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裴光德是唐僖宗时期的宰相。一次,有个官职不小的老朋友从远方来拜访他。裴公热情地招待了他,朋友在他的家里一点儿也不觉得拘束,于是乘机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裴公能在京城里为他谋一个更高的官职。
裴光德对他说:“我们是老朋友了,我也知道你是个不错的读书人,可是,我万万不敢因为个人的私情而败坏朝廷的法度。可能以后有人能帮你这个忙,但那个人绝对不会是我。”
对事不对人,这句俗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事相对简单,对人相对复杂。对事的方式、方法可以直截了当,但是针对人,考虑问题就要复杂得多,所以对事不对人才是明智的做法。
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于1840年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前夜》,其中的英沙罗夫这个形象是具有自觉意识的革命者。不过,以俄国当时的形势来看,是无法孕育出这样一个英雄的。
当时,屠格涅夫在《现代人》杂志任职,他不仅是国内的文坛领袖,而且在杂志社里的地位也很高。那时候,年仅24岁的杜勃罗留波夫只是该杂志社一名小小的编辑,但他还是站在民主革命主义者的立场上,写下一篇文章,文中指出,《前夜》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其中英沙罗夫这个人物并没有起到推动俄国革命的作用,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前夜》这部作品仍显保守,并未对当时俄国的社会现实及革命形势做出准确判断。
对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编辑的批评,屠格涅夫心中不满,要求他把那段“诋毁”自己的评论删除。可是,杜勃罗留波夫认为:“我写的文章向来接受所有人的批评,您的文章为什么不能接受批评呢?”他没有答应屠格涅夫的要求,还说:“我无论如何都不会删除那段评论。”
后来,杂志社全文发表了杜勃罗留波夫的评论文章,致使屠格涅夫与杂志社反目。
在面对权威的时候,人们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很多人“不好意思”反驳领导或权威人士,其根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