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人,有许多关注此事的媒体都认为他与“蓝衣少年”的死不无关系。笔者在业内的知情朋友把郭某描述为一个不择手段的绝对利己主义者,他再三声明郭某不管做出什么事他都不会意外。
如果送来岩石的人真的就是郭某,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他送来这块金伯利岩,意欲何为?
毕竟,他绝对不会不知道,张先生在进入风投圈之前的地质学学术背景,这块岩石标本,毫无疑问是为了勾起张先生的兴趣。
在这里我要岔开讲一下张先生这个人,如果没有涉足风投,他应该已经是国际上数一数二的地质学权威了。早在读研时期,张先生就发表过一连串针对山西地质的论文,他对于吕梁岩层下有一个方圆数百公里的巨型深层地下湖的断言在当时引起轰动,虽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但是数年之后对于吕梁地区的勘探证明他当时的推测是完全正确的。
进一步的探测表明,该湖泊很可能存在一个几乎全封闭的生态系统。处于保护的考虑,对湖泊的挖掘探索活动被全面叫停,但是张先生还是通过其他研究手段,在隔年抛出了更加重磅的研究成果。
根据他新发表的论文,这个地下湖泊并不是渗透或者暗河造成的,它的形成年代可能要远远早于我们最初的估计,张先生认为,它很可能是源自第四纪大冰期或者石炭纪大冰期陷入地下的大块冰川碎片。如果是那样,地下湖毫无疑问会成为本世纪人类挖掘到的最大宝藏。如果不是因为勘探主导人——即张先生的导师不幸罹患妄想症导致整个研究项目中止(第二年春节,张先生的导师一人在吕梁山腹地坚守岗位,五天后回山的学生们看到老教授躺在监视仪器前面口眼歪斜喃喃呓语,后来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劳累过度引发情绪崩溃。),吕梁地下湖说不定会彻底撼动当代地质学的基石。
需要指出的是,吕梁民间对于张先生导师的意外患病还有一些别的解释:吕梁地区一直都流传着一些与儒释道杂糅后的本地传统信仰。这些信仰大多以山区那些香火凋敝的小庙为依托,年代最久远的甚至可以追溯到汉代,它们相互关联却自成体系,在吕梁形成了一套异常复杂的信仰生态系统。比如说,许多当地人都相信汉代传说中的仙岛博山并不在海外,而在大山深处的地下,并且,他们还把百姓入山失踪的事件附会为闯进了仙宫,然而考虑到吕梁山的占地面积,其失踪人口并不比我国其它山区更多,所以博山云云笔者认为只能看做当地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