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使对方屈服。空军轰炸的方式在持续两月的英伦空战之后不得不惨淡收场,巨大的战损使得德国空军无法再将这一行动继续推进下去:实际上,就算是德国空军成功压倒了英国同行,在没有地面部队渡海的情况下迫使对方屈服也都是纯粹的妄想。由于双方在海军实力上的巨大差距、以及黑夜、水雷、岸炮等不利因素的多加困扰,想要仅凭空中优势就能让大军完成渡海、并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同样是不可能办到的任务。英军只需集结舰队来一次夜间突袭,就能把德军的登陆场连同补给船给一锅端掉!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只能选择漫长的海上破交来使这个岛国失血窒息;然而由于其海军从战略构想到舰队构造上都存在严重的失误,代表水面和水下破袭战的俾斯麦号和u艇都黯然沉沙折戟,而失败的种子也就由此在德国种下了。
随着美国的参战,坚守欧洲的英国顿时成为了美国反攻欧洲大陆的前线桥头堡;数以百万吨计的商船源源不断的驶向英伦,使得这里俨然成为了德国与美国直接交锋的核心舞台。而即便是把整个欧洲都拧成一股绳,美国都仍旧占据着决定性的工业优势;更遑论德国统治下的欧洲原本就是反抗不断: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比利时、荷兰……等等国家的民众根本不可能为臭名昭著、跋扈凶厉的德国侵略者卖命,这更加拉大了德美两国之间的硬实力差距。此外,英国的存在还能通过北极航线和印度洋航线向东方的苏联输送战争物资,使得德国所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加剧。一旦进入这个比拼工业和人力的总体战大势,就算是德国内部再怎么革除弊病,也是不可能在苏美英三国的合围之下赢得胜利!
因此,德国的唯一机会便是将英国提早击败。只要失去了这个能够从容整备物资和积蓄军力的桥头堡,那么就算是美国实力再强,也不可能跨过整个大西洋来发起对德国的远征。而单独一个苏联,在无需三线分兵的德国面前根本不成气候,德国最多花费两年时间便可克竞全功。
即便是德美两国最终如历史上一般爆发了战争,无法奈何到对手的美国最终也只能退一步与德国和谈,如此德国便能将胜利果实安稳的收入囊中。而对于美国政府的对德态度,方彦从一开始就没有抱任何幻想:从1941年初的租借法案起,这个满口人权公正、实际上其行动却全是对外扩张的政府就已经全面站在了英国这一边;美**舰开始公然为英国的运输船队护航,罗斯福甚至在德美开战之前就下达了美**舰可以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