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节目虽然新鲜,却比不上这样用心讲述的故事。里面饱含着创作者的真诚,从舞蹈本身,到舞蹈之外的表现,都让观众们折服。
明星和艺术家的区别就在这里。
……
沈娇宁的全国巡演原定一年内完成,最后在不断加场的情况下,正好用了一年,又花了半年时间出国巡演。
这部舞剧在国内实在太有名气,如今国际交流增加,自然而然地传到了国外,又应邀去了美苏英法等国家演出。
不是只有这些国家邀请,而是舞团在外演出这么久,实在太累了,精神和身体都已经十分疲劳,全靠团长给他们灌输“全球巡演”带来的兴奋感撑着,沈娇宁最后只挑选了几个国家去演出。
好在这个时候,国内已经有其他团队可以演出这部舞剧,高阳导演的电影开始上映,盛情难却的观众们纷纷转向电影,为高阳导演创造出他迄今票房最高的一部电影,打破国内票房纪录,甚至超越了香港片。
高阳趁机把影片推向国际,赚了一大笔费用,跟舞团分成。
演出门票加上电影票房,南方芭蕾舞团未来二十年的开销都有了。
沈娇宁定的全球巡回演出最后一站是伦敦。
时隔五年再次到这里,伦敦民众对他们的态度跟上一次天翻地覆。不但有伦敦剧院派来的人员接机,还有舞迷自发组织到机场,只为看一眼从东方过来的舞者。
当年沈娇宁一家一家报社地请人来观看演出,如今他们还没演出,报社便争先恐后地进行报道。
从绿裙小精灵,到玫瑰少女,伦敦民众们都还记得她。
五年前在这里的优秀表现,针锋相对下的坚持与反击,当时打下的基础,不但造福了未来舞者,沈娇宁此时自己就深有体会。
在伦敦的演出结束后,电视台和报社再三请求她接受采访:“五年过去了,伦敦人非常关心您,您是大家心中永远的小精灵,就采访一次吧。”
沈娇宁最后同意了电视台、伦敦周报和舞蹈杂志三家的采访,时间有限,只能一起采访。
上一次她来伦敦时,不过十九岁,已经初具舞蹈家气质,现在二十四岁,更为明艳大方,仿佛当年的东方绿宝石历经五年打磨,不再需要折射太阳的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