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孙年方十六,不过舞象之年,却平易近民。不论与军中将士,还是儒家学子,都能周旋一二,让人如沐春风。此乃大智慧,非同小聪明。如此看来,今日王爷想要试探一下他,他也未尝没有此意。”
朱高燧淡然一笑,轻声说道:“如此甚好,我倒想看看,他凭什么就能独得父皇之宠。”
语气虽淡然,脸上的笑容也一如既往地平静,但是赵时春仍然能从赵王的眼神中看出深深的不甘。
从靖难之役,赵时春被朱棣派到了朱高燧的身边辅佐,赵时春已经跟朱高燧相处了十六个春秋。
对这个王爷,他比谁都了解的清楚。
跟在朱棣的身后出生入死,打下了这大好江山,但是他们不管再努力,都比不上坐享其成的朱高炽。
靖难之役,朱高炽身体虚弱,连马都骑不了,只能在北平坐镇。除了守卫北平这一场功劳,可以说是毫无建树。
但是他是嫡长子,他就获得了这天下读书人的支持,获得了朱棣的偏爱。
朱高煦和朱高燧不管再努力,都比不上早一点从皇后肚子里钻出来。
赵时春也是洪武年间的举人,自然知道这是为什么。
无规矩不成方圆,功劳再大,大不过规矩。
这天下离了谁都可以,就是不能离了规矩。
虽然朱棣的皇位是从侄儿的手里抢过来的,但是他一个人也治理不了整个国家。
所以,他也只能遵守这一套规矩,只有人人遵从规矩,国家才能稳定。
除非朱高煦和朱高燧也能跟朱棣一样,打破这套规矩,建立自己的规矩。
但是朱高煦和朱高燧两兄弟都是志大才疏之辈,他们远没有朱棣的能力。
如今,有一个比朱高燧功劳更大,能力更强的朱高煦在前面撑着。所以朱高燧还能忍受,还能躲在后面看热闹。
但是他永远不会甘心。
朱高煦受到了朱棣的打压,先是封王云南,后封王乐安,就是不肯给朱高煦一个好地方。
朱高燧乐的在后面看热闹,因为他封王北平,这可是从龙之地,条件要比汉王好的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