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肩挑在自己身上,必然是要去和其他几位老专家们一起联名,到时候先拿着这封信去找研究所的领导,看看他的态度。实在不行的话,我才会真正用到这封信,把它寄到大领导那里的。”
说话间,苏秋月已经将这封信写完。
在信的内容中,她没有选择书写太多煽情、卖惨的内容,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关于这款还只是一个设想,一个概念,一个等待被研究的“红星”发动机的主要功能介绍上面。
从它能够超越世界现有技术的原理,到它绝对国产化的优势,以及对于航空航天的发展与实用性上,苏秋月都做出了详细的介绍,没有半点夸张,而是实事求是地用数据说话,将研究这款发动机的好处以及可能会遇到的情况都做出了说明。
并且,在这封信的最后,苏秋月还十分耿直地写下了一番不讨喜且绝对会引发众议的言论。
——[……发动机的存在并非是“飞机从属”,因为一款由华国完全自主研发的发动机的价值是要远超过随时都会因为装备体制变化而下马的飞行装备的。它是绝对不能作为附属价值,必须要随着装备的下马而跟着一起被中止的技术,是华国想要发展航空航天技术所必须要重视其价值,并将其从“附属”变成“独立”。想要发展,就要做到技术预先研究,将发动机视为“心脏”一般的存在……]
这一长串的内容完全是苏秋月的肺腑之言,也是她在研究所接触到了更多关于航天航空发展形势与现状以后,所感到忧心忡忡的事情。
因为在各个研究所中关于发动机研究的规定,都是将发动机放在从属于飞机的位置上,而非独立的研究。
一个军工厂在研制一款飞机以后,才会有一个与其合作的研究所去研发一款与这款飞机适用、配套的发动机出来,即“一厂一所一型号”。发动机跟着飞机走,即一旦飞机项目随着装备变化而下马,那么发动机的研究也跟着一起被终止。[2]
但对于这样的“飞机从属”模式,苏秋月并不看好。
所以,借着这一次机会,她也想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借助“红星”的存在,积极将项目成立,并努力在五年之内完成这一项技术的突破,以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红星”所代表的先进技术,好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模式,将“飞机从属”变成“飞发分离”,真正做到独立发展。[3]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