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破裂并不表示徐世昌的政策失败,但对段系却等于一种鼓励,谈和谈不成,又有越演越烈的学生风潮,政局岂不是又该有所变动?这一回的主谋,除了徐树铮,还有丁士源,他本来是曹汝霖所派的京绥铁路局局长,最近又兼了京汉路,利用两局的公款,作为初步活动的资本。
第二步是由徐树铮利用“筹边”的名义募集巨款——欧战结束,“督办参战事务处”迟早要取消。徐树铮跟段祺瑞商量,先就有了一着棋,向徐世昌提了一个“西北筹边条陈”,这是从左宗棠而起的壮图,徐世昌没有不支持的道理,交国务院会议通过后,在四月间明令派徐树铮兼任“西北边防筹备处处长”,负责执行他自己所提出的筹边办法。
办法中第一条是修建铁路。徐树铮认为最急要的一条路线是从归绥到恰克图,全长两千余里。筑路工程费每里以两万元计算,共需五千万元,钱从何来?
唯一的办法是发行公债。徐树铮建议发行“边业公债”五千万元。所谓“边业”就是开发西北的矿产、畜牧等等事业,作为这一批公债的担保。想法不错,问题是五千万的公债由谁来买?徐树铮便又想了一个办法,这批公债不必先卖,拿来抵押两三百万元。另外设一家“边业银行”,招募商股三四百万,合计以六百万元为目标。以六百万为准备金,起码可以发行一千两百万元的钞票,拿来举办各种“边业”,着手修路。路工一开,信用建立,再赎回公债,公开发行,国内外一定抢着购买。他说这叫作“步步为营之策”。
可是问题又来了,第一步如何跨开?当然,这也早就在顾虑之中,而且有了解决办法。由丁士源跟日本财阀之一的大仓喜八郎接头,拿边业公债押给他,只需付一小部分现款,大部分以军火作价抵付。大仓喜八郎是靠明治时代日本的内战“西南战争”,及日俄战争起家的大军火商。丁士源跟他很熟,一谈就成功。
这批军火拿来作何用处?徐树铮的计划先占据北京,挟天子以令诸侯,再以武力沿长江南下,王占元可以利诱,陈光远可以威胁;只剩李纯一个人,如果不肯就范,索性就以武力解决了他,或者策动他的部下如齐燮元,造成一次肘腋之变,取而代之。
以半壁街吴笈孙住宅为中心的“东海系”,一看形势险恶,国会又cao纵在安福系手中,倘或对内阁提出不信任案,动摇根本,只怕徐世昌连大总统都做不下去,因此,决定委曲求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