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身侍女小娥,将沉甸甸的拜匣捧了进去,打开一看,里面是十两重一个的元宝四个,下面压着一张“龚自珍”三字的名帖,果然就是名满天下的龚定庵。
“来了,来了!”小娥掀开门帘,归佩珊随手合上拜匣,迎了出去。
主客同时抬头,都回忆并印证着九年前初见的印象。那时归佩珊是三十七岁,神清骨秀,而且腹有诗书,别具一种高华丰姿,虽是个秀才娘子,看上去倒像一品命妇。如今美人迟暮,又居孀了,自不免憔悴。
在归佩珊眼中,龚自珍与九年以前比较,风采如昔,但似乎沉静了些,只是那种“飞扬跋扈为谁雄”的神情,是永远改不掉的,如果改掉了,也就不是龚定庵了。她这样在想。
“大姑,”龚定庵兜头一揖,“一别九年了。”
“璱人公子,”归佩珊这样称他,璱人是他的字,“前几天我还在想,你的服制应该满了,或许会出来走走。果不其然。请里面坐。”
“是上个月满的。”
原来龚定庵前年七月丧母,父母之丧三年,而规定只需服丧二十七个月,上个月是十月,服制就满了。
进入厅堂,主宾重新见了礼,彼此问讯了家人,然后归佩珊指着那四十两银子说:“多承厚赐,却之不恭,受之有愧,只好厚颜说声‘多谢’了。”
“聊且将意而已。”龚定庵问道,“这两年兴致如何?”
“嫠妇心情,可想而知。”归佩珊不愿谈她的近况,转话题抛回到龚定庵身上,“家居两年,想多佳作?”
“居忧无诗。”
“丧礼多暇,怎么打发日子?”
“读经。”龚定庵答说,“我持陀罗尼满四十九万卷了。”
“大功德。”归佩珊双手合十,“太夫人亦在冥冥中受福。”
“愿如所言。”龚定庵问道,“听说《绣余小草》刻出来了,怎么不赐寄一册?”
“刻得不好,所以不曾奉寄。”归佩珊笑道,“既承登门坐索,不容我不献丑了。”
说着,站起身来,进入西首一间,回出来时,手中持着一本磁青纸装裹的册子,正是她的诗词集《绣余小草》。
“请斧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