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80平方公里。楼市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写字楼价格从1000多元/平方米飞涨到4000元-5000元/平方米;公寓楼价从不到1000元/平方米猛涨到3000元/平方米;黄金地段的楼盘价格,达到了6000-7000元/平方米,最高的超过1万元/平方米。”
1993年6月24日,国家下发震撼全国的“十六条”。7月,全国信贷规模急剧紧缩,大量资金被抽走,北海400家开发公司自动消失。就这样,大量的公司纷纷撤离北海,留下千疮百孔。在“地产热”□□造成闲置土地2172公顷,积压空置房107万平方米,“烂尾楼”的停缓建工程108个,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被套资金超过220亿元。土地降到8万元一亩都难以出手,楼市价格跌到500~1000元/平方米,并且长期有价无市。直到2005年,此前的“烂尾楼”和空置房才被消化掉。
同时,当年海南楼市也是非常惨败的。国家的“十六条” 给占全国0.6%总人口的海南省留下了占全国10%的积压商品房。全省“烂尾楼”高达600多栋、1600多万平方米,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800亿元,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
上个世纪90年代,广东湛江的房价也是出现疯狂暴涨。1993年,世贸大厦的前任开发商龙基大厦以及国贸新天地的前任开发商太新广场预售楼价均定位在3500左右。但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房价仅仅在200到400元/平方米。1993年,湛江市多数人工资在200元到300元之间。一套房80平方米的房子,价格大约就要30万元左右。按照一个月300元,一年收入也不超过3600元,十年3.6万元,所以在当时要买一套房,不吃不喝也需要80年左右。可是从1994年起,湛江房价就开始暴跌,到1996年就降到2000多元。一位姓王商人在1996年购买了湛江市霞山区荷花村两套80平方商品房,每一套价格大约16万元。他当时很便宜了,但是想不到房价就一直下跌,到了2000年左右,房价多数在1000到1300元/平方米,湛江市麻章区房价更加跌到800元/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