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耷拉着灌了铅似的脑袋无精打采,见着人没有一丝笑容,可是自从跟赵惠芳相处以后判若两人。赵惠芳知道宗华强爱好文学,想在文学方面做出一些成绩来,是从心里支持他的。宗华强曾经对赵惠芳说过“一个学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要想在文学上做出成就来,平时就得善于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经过艺术加工,真实反映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生活,要不然的话,是很难写出好作品来的。”赵惠芳听了之后会心地笑了笑,没说什么,因为当时她对文学实在是门外汉,怕说错了什么让对方笑话。
——赵惠芳上学的时候正赶上政治改革运动,父亲赵宝青这个在俄国留过学的大学生又不在她身边,父亲好学的气质也没有遗传给她。在她念书的那些年里,根本没正儿八经地上过课,几乎大部分时间是在农田里度过的。冬天,全班同学划分几个劳动小组,由小组长负责,迎着凛冽刺骨的寒风到大地里捡粪——当时她是个小组长,干得挺起劲儿,结果捡得那些粪在来年种地的时候仍然在里那堆着,大田里根本没派上用场,因为这事还跟mama哭闹过几次,并且当着mama面质问道“我们捡的那些粪怎么没往庄稼地里弄呢,这是为什么呀?”得到的回答是“小孩伢子,管那么多事干什么,把自个儿的事管好就行啦!”mama这么一说,她还能说什么呢?春天,在农田大忙季节里,全班同学开始在田间地头上课,学习所谓的播种知识;夏天,当然到大田里锄草了,可是赵惠芳不明白,那些身强力壮的大姑娘小伙子们不来干活,整天练习毛笔字,张贴大字报,让他们这些小孩子来干活,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秋天,干瘪瘪的庄稼还得劳累他们这些学生们去秋收。就这样年复一年,学生时期的大部分时光就这样过去了。不过,后几年虽然好转了一些,回到了学习的轨道上,但是跟她谈论有关文学方面的知识,那太难为她啦!
幸好,赵惠芳生就一副好嗓子,并且还有些音乐细胞。自从给当年那些老革命和知识分子落实政策以后,全家户口从农村迁到了城里,领导为了照顾他们家的生活,给她还有她的弟弟赵铁安排了工作。作为一个长在农村的女孩子,转顺间变成了一名每月拿工资的工人,那种心情不亚于一个剧作家的作品搬上银幕那样心喜若狂。参加工作不久,人们就发现了她的音乐天赋,不久,在单位文艺汇演的舞台上初露锋芒,颇受大家欢迎。恰在这个时候,师范学校音乐班招生,那时县里无论是中学还小学都缺音乐教师,大家都鼓励她报考。她报了名,经过考试通过了,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