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里发现的,特别是他的《Ulysses》——这部一直被称之为“天书”的巨著当时的下场是多年中只卖出6本。然而,当我有空重新阅读中国的古诗的时候,我又发现其实在那里早就隐含着这种思想了,就是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过那是在诗里头。这或许可以为这样的事实提供一个侧面的证明:各种艺术之间存在着通感。
但是,这种写法同样存在着危险,过多的可能性会使得确定性消失,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故事的枝节过多,于是我们就会看到这样一棵树:它的主干被庞杂的枝干系统所遮蔽,尽管所有的枝端坠满了漂亮的花朵,整棵树变成棉花糖一般,但是观赏却无法适从——正如“花多眼乱”的成语所描述的那样。关键是在整个事件之中,作者只是众多可能性的提供者,大部分的混乱都是读者自己制造的,但他们显然会把这笔帐算在作者的头上。这种情况警告作者,既要为读者提供“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机会,又要帮他们脱离“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地。
其实,在某段时间,为了帮王毅青应付催交的稿件,我尝试这种方法给他写过一个没给采用的故事,名字叫做《逃杀》,以下是整个故事:
A。打开的窗
B。围观的人群
C。由远而近的救护车
D。救护车由远而近的声音
E。涌进屋子的浓烟
F。睡房里白色的床单
G。墙角的水壶
H。倒在地上挣扎的阎语
I。火苗开始乱窜的走廊
J。放在桌面的手枪
K。走廊尽头的楼梯
L。放在桌上另一角的相架
M。楼上的声音
N。拿着火柴盒的小孩
O。火势蔓延的楼梯
P。掉下来的灰烬
Q。围观的人群
R。停在一旁的消防车
S。正在就救火的消防员们
T。停得稍远一点的警车
U。抢救中的阎语
V。突然在身上的火柴盒
W。围上来的警察
X。逃跑的路
Y。止住哭泣的小孩的笑容
Z。小孩的命令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并不清楚,然而我就这样写了出来,这个故事可以说是《罐头》的一种缘起,至于《罐头》是个怎么样的故事,恐怕连里头的人物也未必清楚,因为故事就只是故事,随时随地随意可以发生的故事。
外一章 罐头的种类及其他
不知道王家卫为什么会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