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电影百花齐放。
1984年,韩国痛定思痛,废除了幽灵一般的审查制度,1996年又出台了某国电影人翘首以盼却永不可能实现的分级制度。体制大改革之后,电影人身上的“枷锁”减重了很多。韩国电影开始喷薄发展。
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韩国电影人的创作热情,他们很快就走出了山寨好莱坞以及抄袭膜拜老式港片的层面。各种杂糅类型片层出不穷,电影工业基础愈加成熟。某国电影人看到《辩护人》、《恐怖直播》、《柏林》这样优秀的韩国电影,常禁不住慨叹加艳羡,甚至有些恨铁不成钢的影迷感叹道韩国有改变国家的电影,而我们有改变电影的国家。
其次要想在韩国从事影视导演一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甚至不亚于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韩国的电影人想要成为导演,绝大多数都只能通过两个途径:
一,毕业于韩国最顶尖的电影院校,韩国电影艺术学院(kafa)、中央大学导演系。
二,真正在片场踏踏实实从打杂做起,一步一步做到导演。
但是,现在太多的新锐导演都是走第一个途径,也就是在名校毕业。像著名的《雪国列车》的导演奉俊昊、《八月照相馆》的导演许秦豪、《晚秋》的导演金泰勇等,都是从韩国电影艺术学院(kafa)毕业的。《太极旗飘扬》的导演姜帝圭就是从中央大学导演系毕业的。
但必须要说明的是,想要从这些学校毕业才是最难最难的。以韩国的中央大学尖端影像大学院为例,该学校的学生在就读期间除了修满学分外,还需要拍摄4部短片。每部短片的拍摄费用平均在3万人民币以上,都需要学生自己筹集。
要想毕业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中的至少一个1至少有一部短片入围戛纳、柏林、威尼斯三大电影节;2至少有一部短片在釜山、东京、上海等同级别电影节上获奖;3能够拍一部进入院线放映的长片。前两个条件如果放在某国,恐怕现在已经成为导演的80的“导演”都做不到。
即便是千辛万苦毕业了,就能成为真正的电影导演吗?no!还需要在剧组里从打杂、摄像或者副导演做起,还要不停的自己找剧本,写剧本,最后才可以被人叫一声“导演”。入行过程非常艰难,所以,韩国导演的综合素质和平均水平非常之高,这也是韩国电影烂片少的重要原因。
再看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