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是如法炮制,轻车熟路。引开的办法是用长竹竿挑起一只小铁丝笼子,笼子里面是几只吱吱叫的水老鼠。这东西是蛇的美味佳肴,蛇一闻见水老鼠的味儿便乱了方寸,也就会玩忽职守追腥逐臭,把警护的对象置于脑后。
我干这个差事很开心。蛇张着大口,吐着长芯,拼足了劲儿蹿上蹿下。它们扑近铁丝笼时,猛吐长芯,凶相毕露,把水老鼠吓得屁滚尿流。我就在这一刹那将铁丝笼挑高,让蛇们扑空一场,待蛇们落入水中后,我再把铁丝笼放下去,让蛇们听清水老鼠的吱吱叫声,诱惑它们重来。
我把蛇们引开后。吕叔便顺着火头叔的眼神手势,举起一只罩篓,从下水头悄悄蹚过来,若弄出水响就会惊动目标,竹篮打水一场空。吕叔脚步敏捷轻盈,照准目标后,一记重扣,那圆物便被包了“饺子”,成为瓮中之鳖。
我也曾试着体验了一下这活儿,发现这篓中之鳖和成语“瓮中之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瓮中之鳖被诠释为:瓮,大坛子,鳖,甲鱼。大坛子里的甲鱼,比喻已在掌握之中,逃脱不了。
而篓中之鳖,还远不能说逃脱不了。因为篓在水里,有水中霸王之称的鳖是不甘心乖乖就擒的。它最初是惊慌失措,把罩篓撞得“嗵嗵”响,若篓子不够坚实,它便极有可能破壁而出,逃之夭夭。如若它破壁而出不成,就会马上清醒过来,迅速沉至水底,先用如同钢钻般的尖喙,插进罩篓与河底之间,继而是把脑袋塞进去,朝下是把甲盖拖入。如果这一步成功了,它就可以施展优势——扛功。老鳖的扛功令人惊诧,三百斤的石磙,压不住斤把重的鳖。这时稍按不紧,鳖就会从下边拱出,而成脱篓之鳖。鳖的最后一招,是与捕捉者拼老本儿。鳖拼老本儿时的模样穷凶极恶,绿豆眼瞪得圆溜溜的,芝麻牙咬得咯吱吱响,头像出膛的子弹,猛地蹿出一大截子,朝捕捉者就是一击。单看鳖颈这一局部,与蛇颇多相似之处,即可指认它们曾是同宗同祖,难怪现在关系尚如此之深。我有两次都是功亏一篑,眼看要到手的猎物又溜掉了。火头叔说:“捉鳖讲究的就是要手狠,抓住它就要把它攥得皮肉浸血,它只顾疼哩才顾不上伤你,然后像撂砖头一样撂上来,瞧你吕叔瞎狠瞎狠哩,多在行。”
接连掏了六处水窝子,捉了四只鳖娃,都储藏在一口水缸里。等掏了旱窝子弄到鳖蛋后,再往东沟林场送。我朝缸里倒水时,火头叔说:“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