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的重点是:辅臣不同心,小臣与大计,公论不行,青苗取息,诸路提举官多非其人,京东转运司剥民希宠,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
赵顼被闹得没办法,让他自己去中书找王安石议,王安石正被反对者搅扰得心烦,厉色待之,程颢徐言道:“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之。”
“安石为之愧屈。”
以言不用,求去。“乃出颢为京西路同提点刑狱。”
整个三月四月,朝廷基本就是出外,出外,出外。
王安石势力虽渐成,但是以前的朋友,同僚,举荐人,追随者,纷纷离他远去。
除了朝堂,连科举考场也成了双方争夺的阵地。
考官是吕惠卿,因为考生叶祖洽策言中有“祖宗多因循苟简之政,陛下即位,革而新之。”一句,列位高等。
刘攽覆考,整个来了个大颠倒。
李大临、苏轼编排上官均第一,叶祖洽第二,陆佃第五。
赵顼令陈升之面读几人策论,最终还是擢叶祖洽为第一。
苏轼不服:“祖洽诋祖宗以媚时君,而魁多士,何以正风化!小幺叔说的,要我干点正事!”
下来就写了一篇文章给赵顼。
赵顼给王安石看,王安石看了后说道:“苏轼才气的确很高,但是其所学不正,又以不得逞志之故,所以其言遂跌荡至此,陛下还是将他外放了吧。”
赵顼有点舍不得,三个苏都是仁宗皇帝说过的宰相之才,再看看。
四月清明池大会后,苏油请赵顼视察军器监,展示最新产品。
此举引来王安石的反对,认为皇帝离开京师,虽然仅仅是一百多里外的郑州,也不是好现象。
但是意见被赵顼驳回,因为苏油在上报的同时,还给他附上了一份图纸和几个精巧的金属模型。
太勾人了!
王安石不放心,要求吕惠卿陪同。
吕惠卿面对司马光都不怕,但是面对苏油,却有些犯怵和心虚。
御史知杂事谢景温,如今正在收集关于三苏的不利证据,准备弹劾。
有军器监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