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之于东方朔。我有欺君之处,因此告罪。”
赵顼神色严肃起来“明润有谏言?”
苏油说道“新法推行不利,外间纷纷扰扰,臣在郑州,也有耳闻。这张帕子,是臣在渭州时,奖掖的一个女子所制,她……”
赵顼立刻换了一副打听八卦的好奇宝宝模样“县君那里容得下她?”
苏油顿时满脸通红,喊道“陛下你误会了!这女子在渭州发明了织毛衣之法,获得了奖励,脱了贱籍而已,跟臣没有一点关系!”
赵顼赶紧端起架子“是是是,那这帕子?”
苏油说道“这女子叫秋娘,最近来了汴京,说是陕西要求城郭居民抑配青苗钱,因此结束了产业,来到汴京,改织棉纺了。”
“陛下,青苗法利钝未明,臣本不想多嘴,不过陕西,河北,乃直面敌国的前线,稳定压倒一切。”
“现在下旨,严命两地官员,不得发放青苗贷,还来得及!这两处,乱不得啊!”
“我们以手铳为例,没有新式火药,镗床,高硬度刀头,冲压技术,精细加工技术,理论计算,图纸设计,不可能成型。”
“即便如此,试制出来后,发现密封性太差,爆炸热量容易伤害使用者的手部,于是增加了后部档板设计。”
“发现子弹容易脱出弹巢,容易进沙进水,于是将档板扩大到覆盖整个弹巢。”
“发现容易走火,于是设计加装了制动保险,扳机保护。”
“这些设计,都是事先没有考虑到的,因此前后进行了三次大改,小改无数。”
“一件军器尚且如此,何况国法?”
“设若新法有效,待诸地施行得当,在推行于国家边境,除了收效晚点,还有什么问题呢?”
赵顼大惊“不是说好的先在三路施行吗?”
苏油说道“王广渊之前在陕西就曾经行青苗五十万,后因臣置屯田,与民耕牛谷种而废。后至河北,大名府救灾有功,如今与介甫公意见相同,力主新法是当然之理。”
“我们不说别的,只说才能,如其可用,陛下大可用之于他处。河北连遭天灾,朝廷免赋税,降罪行,以工代赈,诸多举措都来不及,何必还要行青苗这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