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八八,“值此非常之时,二位本就是父皇留下的良佐,若是你们都不帮衬朕,朕岂不是孤家寡人、独木难支?朝臣欺朕年幼无知,宗室欺朕母家无人,士林百官、天下万民都在看着朕呢。”
话说到这个份上,二人自然不会再推却。
“既如此,”轩辕曜笑着在一张绢帛上用了印,让守良捧给他二人看,“朕就请国公做尚书左仆射,阁老做中书令,可好?”
“那门下侍中呢?”赵暲恭谨道,“陛下心中可有合适的人选?”
轩辕曜沉吟道:“朝廷被贺党把持多年,朕对朝臣也不甚了解,不若二位宰执举荐一位人品端方、老成持重的臣子,日后再慢慢物色?”
看来皇帝甫一亲政,还是求稳为上。
二人对视一眼,赵暲开口道:“陛下觉得崔简……”
见皇帝眉头紧蹙,赵暲知皇帝心存芥蒂、亦想避嫌,但仍是道:“他正值壮年,但燕居日久,臣觉得不仅浪费其才,更对社稷无益,陛下可否挑那清贵的官职任用他?以博陵侯的声望,亦可安定人心。”
轩辕曜长叹一声,“国公说的是,舅舅曾对朕提起,他生平最喜经史。正好国史也正在编撰了,不若就请他出山,去翰林院做国史的总编修如何?”
“至于门下侍中,臣以为郝思源可堪重任。”顾璟果然挑了个品行高尚、清廉耿直,却也无多少政绩的老臣。
轩辕曜也想不到合适的人选,便也这么允了。
几人又将六部尚书一一敲定,当赵、顾二人准备告退时,又听轩辕曜道:“朕想着年轻官吏也需简拔,朕决定将几件大事交予他们着手去做,国公,三年五载,赵之焕迟早是要入阁的,可赵之灿亦是个人才,只是缺少磨炼。朕想将棉坊之事交予他办,你以为如何?”
赵暲自然无有不应,又听轩辕曜道:“海寇之事,待大朝会再广开言路,当前定不下来。”
不知想起了什么,轩辕曜神情森冷,“至于宗室,琅琊王府之事也是给朕提了醒,日后定不能再宽纵了,宫内的宗子依旧留着罢。还有西域那边近来也不定当,古人云,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先前张掖侯和贺熙朝做的不错,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朕信得过他们。”
赵暲虽对贺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