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干舌燥,他此来就是为了稳住士兵们的心,具体的事宜,他麾下的那些将军们自然会负责处理。
隋朝在皇帝直接统辖下,全国府兵由12卫分领,设立12卫府。每卫府统1军,置大将军1人,将军2人;下辖骠骑府、车骑府,分置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再下设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炀帝时,改骠骑府为鹰扬府,置鹰扬郎将,并取消将军、都督等名号。军府按“中外相维、重首轻足”的方略,分置在京城及冲要地区。12卫除临时受命征伐外,平时主要担任京城宿卫和其他军事要地或重要设施的驻守。府兵与禁兵及其他军队相互为用,相互钳制,以便皇帝控制军队和维护全国统一。
十二卫为左右翊卫(原左右卫府)﹑左右骁(骑)卫(开皇十八年设置的左右备身府)﹑左右武卫(原左右武卫府)﹑左右屯卫(原左右领军府),左右候卫(原左右武侯府)和左右御卫(新置);四府为左右备身府(原左右领左右府)和左右监门府(依旧名)。十二卫统府兵、宿卫京城;四府不统府兵,左右备身府负责侍卫皇帝;左右监门府分掌宫殿门禁。二卫所统之兵称“外军”,各有军号如下骁骑(属左右翊卫)﹑豹骑(属左右骁卫)﹑熊渠(属左右武卫)﹑羽林(属左右屯卫)﹑射声(属左右御卫)和佽飞(属左右候卫)。此外,左右翊卫又兼领“内军”。“内军”指左右翊卫下属的亲﹑勋﹑武三侍(隋初为亲﹑勋﹑翊三卫﹐唐代同隋初)统辖的五军府和另属东宫的三卫三府之兵﹐均由高官子弟充当。
既然如今已经入主长安,李密就必须有一套固定的军制,最简单的就是以隋朝的军制为基础建立起一套新的军制。
李密决定按照唐朝的十六卫进行设置,中央的十六卫的领导机构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和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
在统治范围内设置“折冲府”;其中前“十二卫”遥领所有折冲府,十二卫居中御外,卫戍京师,是府兵和禁军的合一。
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统率千牛备身等为皇帝侍从、仪卫。
十六卫各有大将军、将军、中郎将等。
折冲府正副长官为折冲都尉、果毅都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