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起来,就把指标往下一摊派,跑死了员工,也挤不出成绩,最后刷刷数据,热热闹闹迎接崩塌。
太和自己骄傲的“太和节奏”也是问题的一部分,这几年多有尝新之意,但大多以失败收场。正常情况下,起新业务得悠着点来,项目越重要越不能着急,你总得有个论证成与不成的过程,前期多经历几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先把业务逻辑跑顺。而太和的胃口显然也被早年的强劲增长势头喂坏了,恨不能每周发一次业务捷报,别说没有纠错的时间,就连正常成长的时间也被压缩。
成长不快的就几乎算是失败业务,这种氛围下,底下人该怎么办?只好硬做,瞎忙。真想做事的被逼走,用更高的薪水招新人。或者假数据做做,假装一切都好,继续往下跑。跑到假数据也掩盖不了方向错误的地步,找一个负责人扛好锅再开掉。
老江见她是个不好开口的样子,自己先道:“你们觉得太和很大吧,还有成长空间,而我们觉得,太和已经很老了。”
“陈老板的想法我认可,让可靠的新人放开手脚去做。不需要表面数据,不需要每周发个捷报,成了就是成了,不成再说不成的话。但太和真的不缺假业务了。”说完他看向闻又微,好似十分想确定她听懂了,又补充道:
“我也不会多干涉这件事,怕你束手束脚。陈老板要你每个月回去汇报一下也只是帮忙把关,不要踩到前辈已经踩过的坑;若有我们能出力的,好及时协调资源给你。不是要你带着生造的增长数据回去,你懂我的意思吗?”
他们有此洞察,闻又微还颇感意外,又多了些信心。
闻又微觉得每个人都知道先前那些起不来的业务是怎么回事儿,但太和的好处和坏处都在于,它太大了。大到在某些方面已经尾大不掉,就按照惯性跑下去一时半会儿也没问题。
她曾困惑过,站得更高的那些人知道有这个问题吗?现在老江的话告诉她,是的,他们知道。
这才是正常的。她想。
当初核心的几个人——大老板渐渐退居幕后,更多时候像个吉祥物。二老板徐泠很有能力,不过她一直在做海外市场,最初这活儿没人看好,这几年海外市场的增速开始惊人,硬拉着太和整盘的业务都好看了些。再有像老江这样的,跟谁都不争,守着自己的偏远“封地”过日子。已经功成身退、拿钱人走的不提,剩下的,还有鲁敬把着太和原有的核心业务,闻???又微没见过他在太和创业之初的样子,不知他是否也曾明智过,她见到的鲁敬已经是个能力和洞察都不足的中年老废物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