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子小,关键是搞企业根本没有数,所以主动向县委要求调离农机厂,腾出这个位子让别人来承包。参加承包竞争的一共有六、七个人,一个是厂里一直分管业务的副厂长,在企业里习惯叫做“生产厂长”,两个车间主任,一个县政府工业管理办公室的干部,另有两个外单位的报名参加竞争,在县委讨论承包人资格时被否决了。最后一个就是周杰。周杰的资格问题在讨论时也有人提出质疑,说他离开厂子那么久,按照过去的规章可以自动除名。但有一位领导出来替他维护,说那个规章是过去的规章,现在改革时代,早应该把那些过时了的规章制度抛弃。不管怎么说,周杰原先是厂里的职工,自己没有辞职,本人又没犯什么错误,厂里也没有开除他,他的资格应该给予承认。这样一来,周杰也就成为竞争参与者之一。
竞争的结果令厂里厂外的人大跌眼镜,那些原先大小是个干部的竞争者纷纷落败,周杰力克群雄,成为农机厂首任承包人、法人代表。周杰胜利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提出的承包方案与县委内定的指标最为接近,而且他口才也好,答辩时口若悬河,说得头头是道,虽然理论色彩比县工管办那位干部差些,但表达却更生动,一些新鲜名词用得也还准确。当然,在周杰取得成功后,那些“失败的英雄”中有人在背后散布说,周杰竞争的手段不正当,他采取小恩小惠的方法在职工中拉票;他暗中“窃取”厂里的有关情报;他“买通”了县承包工作实施领导小组的成员;甚至有人事先向他透露了县委拟定的承包规则……这些传言,人人都知道含有嫉妒的成分,但也有人相信其中多少有一些真实性。
周杰承包农机厂的第一年,采取了一些措施,改变了以前的管理方式。通过提前退休、回家待岗、精简科室等方法裁减了一部分人员——当然,黄师傅年纪虽然大了,却不在退休人员之列。最主要的是,他拓展了厂里的业务,农机厂不再以维修农机为主,甚至彻底将这项业务抛弃,而是改为替外面加工制作一些设备零件和日用品。他选用了一大批人专门到外面接类似这样的业务。虽说以农机厂的设备和技术,制作出来的东西大都很粗糙,严格来说算不上合格品,但周杰却总有办法能卖得出去。因此,厂子的气象红红火火,一时成为县里改革的典型。就连《河阳日报》也在头版刊登了一条通讯,标题是:《年轻人敢挑重担,承包制一搞就灵》。
政界乾坤 第十六章(3)
不过到了第二年,形势竟然发生了逆转。农机厂的生产不再红火,堆积了一些产品压在仓库卖不出去,那些常年在外面跑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