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他的手的,尹凡自信经他过手的官员里,自己从素质上讲绝对应该算强的;况且郝东民要提拔到自己今天的位置,不过早晚的事。以他的见识,这完全属于正常调动,没必要少见多怪的。郝东民话里的关键词是“全方位”这三个字。目前官场,似乎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但凡从事文字工作的,几乎一辈子就与材料啊、报告啊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提拔或调动,也都是在类似的岗位上转圈子。而那些从来不写文字的人,在安排上似乎就不存在任何框框,领导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一点也不用考虑他过去是干什么的。这让机关里那些从事文字工作的干部满腹牢骚和怨言,却又是无可奈何。有些基层单位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原本是作为笔杆子调进机关的,一旦进来后,就想方设法不再干写材料的苦差使,上级安排的材料任务,不是一推二六五,就是打马虎眼敷衍了事,让领导不得不重新考虑调人进来写材料。而目前的行政管理方式中,材料又是不可须臾缺少的,所以,这里面就形成一个怪圈:机关新调进(或招进)的人员多要求是能写文章的笔杆子,但不管调多少干部进了机关,机关里最缺的还是笔杆子。郝东民尽管自己不是写文章的,但对于上上下下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却是非常了解。他多次到各地考察干部,据他的体会,但凡被各地官员们一致认为文章写得好的干部,在考察时谈观点、谈个人对考察对象政绩、人品等等方面情况的评价和看法,往往更有逻辑性,更能要言不烦,一语中的。倘若要展开一点,谈对当地改革和发展的评价,在简短的三两分钟里,许多人往往罗罗嗦嗦扯不清楚,而笔杆子们(除去那些特木讷的)每每三言两语,就能把自己的看法清晰地讲述出来。仅从这个角度看,文人们要真的赋予某种重要的工作,如果不说一定比别的人干得好的话,至少不会比别的人干得差。当然,这些看法一直沉淀在郝东民的脑子里,从来没有对人说起过,因为类似这样的观点是与当前不少地方领导的观念不相符的,所以尽管他是干部处长,也同样不便轻易对人言。在和尹凡的聊天中,他委婉地把自己平时得出的想法表达了出来,他知道像尹凡这种经历的人肯定赞同他的这一观点。尹凡内心当然十分赞同郝东民说的“全方位发挥才干”的意思。要说他初入官场还经历了一段时期的不适应的话,那么随着看清了官场一些人的底细和斤两,倒是觉得像自己这样的纯文人,要真的放出来干些事,并不是什么不可以的——比起那些官场油子来,至少政策观念、责任意识和实干精神会更强。他还真想像郝东民说的那样,到河阳干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