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到他的办公桌上了。连同报告一起送来的,还有一瓶井水、一瓶溪水和一小瓶土壤,有关这几份样本的污染鉴定报告也附在报告的后面。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光盘,光盘上刻录的是矿井造成当地大面积污染的录象。
两份报告,他都看了两三遍,之后,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两份调查报告,孰真孰假,其实是用不着辨别的,谁看了心里都明白。让宋远征不明白的是,明明事实上存在的东西,而且很容易了解和掌握的事实,为什么派了正式的调查人员去,弄出来的调查报告竟然与事实截然相反?这是什么问题?敷衍了事,虚应事故,还是有心作伪,刻意隐瞒?这是工作作风问题,还是政治品质问题?他决定在省委的会议上,把这个事情好好讲一讲。
省委常委专题研究关于在全省开展环保和民生两项问题的系列调研活动的会议上,宋远征做了长篇讲话。讲话的时候,专门就河阳市矿山污染事件的调查结果发表了感慨。
他表情严肃地说,发生在河阳的污染事件本事,固然是严重的,但尤为严重的是,受省委委托成立的调查组竟然没有把事件如实调查清楚(他拍了拍手上拿的一叠材料),这份调查报告就是证明。
刚才给你们播放的光碟可以看出来,东阳县那儿的矿山污染其实是非常严重的,新华社内参所反映的情况所言不虚。既然事实摆在那里,我们的调查组为什么看不见?当地的干部为什么能够将事实隐瞒?这至少涉及到我们一些同志的工作作风,调查研究之风,已经是多么浮而不实了。
说实在的,过去,对于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我并没有理解其中的深意,我还认为这个人怎么这么傻呀(常委中有人发出了笑声)。大家别笑,我想不少人其实都和我一样,认为古人写这个成语,是夸张,是幽默,是有意要丑化那个盗铃的人。到现在,我才突然明白了,掩耳盗铃的事实,在我们的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存在着,而且这样的例子、这样的人、这样的干部为数并不在少。
报纸上,大家都读到过这样的新闻:某地干部为了迎接上级的绿化检查,在光秃秃的山上涂上油漆,让人远远看去一片绿色。前不久,中央电视台还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某县的一所学校为了应付上级的辍学率检查,竟然花钱请社会青年来学校冒充在校读书的学生。这不是掩耳盗铃是什么?我们省里也曾经发生过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