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公里外的乐水镇。镇的名字和紧邻的乐水市同名,是否市因镇而名,有待考证。这里是临河和其他两条北方省主河道的交汇点,下游出省不远,就是中国三渎之一的淮河了。便利的水路交通,使乐水镇在汉代早期就成了商贾名镇,林若诚一路上兴致盎然的历史陈述,让沈娜不觉间心驰神往。
但一踏进乐水镇,失望和打击就接踵而来了,先是一开车门,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呕吐,沈娜害怕扫林若诚的兴,强忍住了。小镇到处是落后破败的景象,只有开在路边尘土中的几家糊辣汤和油条、包子摊在勉强着人们去联想昔日的繁荣。一路过去,呆滞的目光向他们行着注目礼。林若诚告诉沈娜,林家昔日曾是镇上首屈一指的富商,可惜,几大进的房子在文革期间毁于火灾之中了。他要领她看的是幸存下来的林家当年的货场,这也是林家商号当年的主打生意之一。土改后,这里被当成集市的牲畜交易地,1997年被林若诚重新买回来,修起了围墙,安上了大门。替他看场的是九叔,腰几乎快驼到了地上,看人需要很费力地从旁边把头勾上来。货场面积很大,足有好几十亩,坐西向东一排历经风雨看上去仍很结实的仓库,让人可以依稀窥出当年首家商号的气魄。
回想起当年,九叔满脸皱纹舒展得像盛开的菊花:“林家库房,还有码头,当年乐水没比的。镇外放马跑一天,保准还是拉在林家的地里。”走了几步,又勾起头来:“是若诚又把它买了回来。本就是林家的基业,到头来还得掏钱再买,世道。”
库房一溜五个门,中间的门最宽最高,两边砖垛上镶着石刻的对联。
上联:诚招天下客
下联:誉从信中来
横批:愧心为亏
林若诚凝视片刻,郑重地鞠了一个躬,说:“我们林家的生意,是靠十年功夫才打磨出来的,很早祖上在这里开货场的时候,有个药材商在这里卸了一船货,放船一走,多年杳无音信,货一直在仓库里压着,担心霉烂,还要不时让人抬出来晾晒。这中间又遭逢战乱,家境也一天比一天烂,亲朋好友就劝祖上把药材给卖掉。祖上好歹不答应,就一句话:东西是客的。谢世前,担心后人起侵占之心,请人刻了这副对联,看着镶在门上后,才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十年后,不抱任何希望的药材商路过,大家才知道因他粗通医道,被土匪掳上山去在绿林中窝了这许久。从此,林家的生意红火起来,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这副石刻联,也一直传到今天。”
听完故事,沈娜深深地看了林若诚一眼。
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