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趋向性越小。专家讲了一大堆,总之一句话,你的这种情况在人们当中虽然极少,但并不是没有。按照这个专家所说,你根本没必要这么长时间的猜疑,那是自寻烦恼。至于你所说的什么抱错了的现象,我想也不应该存在。有哪个当妈的会让别人把自己的孩子抱走。不过有一点可以说明的是,妈说得当时生下的小孩就你一个,这不是事实。我记得当时产房里还有一个生孩子的孕妇,好像也生了个女孩。妈既然说当时只她一个人生小孩,不是她记错了,就是另外有什么原因。但我认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现在和将来。
建章的一席话说的建华是一惊一喜,喜的是专家都这么说,看来她的确是多虑了,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惊的是建章后面补充的一个问题,令建华依然不能释疑。她知道,再去就这个问题和母亲问个清楚想必也是徒劳。看来这个疑团在今后的岁月里,依然会继续困扰她。
送知青的车队要出发了。敲锣打鼓,披红带花,场面热闹,气势非凡。但一家老小的心里却都不是滋味。建华是这个家里第一个远离家门的人,要到遥远的农村去生活,又是个女孩子。这一去不知要多久才能回来。按报纸广播里说,知识青年要到广阔的农村战天斗地干一辈子。
父亲认为,毛主席他老人家亲自发动号召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场运动,对他这个家是个劫。如果这个运动一直搞下去,那么建军建业建设一个也跑不掉,都得走人。他所幢景的好日子就会烟消云散,他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就会灰飞烟灭。他苦思幂想,搞不懂,真是搞不懂,乡下那么多人没地种,还让这些有文化的青年再去凑什么热闹呢?他的这些想法也就是自己想想而已,就是面对家里这些至亲至近的人也难以表露出来。
建华走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给家里写信。信上说,他们扎根的这个地方还不错,比乡下老家强多了,在这里除了口粮以外,估计到年底每人还能分几袋面回家。让家里人放心,不要挂念。父亲看着信竟掉下了眼泪。他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知道乡下的苦。建华刚出了校门就不得不到农村去生活,还惦记着家里的疾苦,真难为她了。老天有眼,没给分到穷地方,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同时,父亲隐约觉得,建华刚到乡下过集体生活,还有个新鲜劲,时间长了就不一定是这样了。可不管怎么说,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
第二十七章 军人家属
第二十七章 军人家属
建华下乡走了五个多月时,父亲操办着为建章和王亮办了婚事。结婚那天,王亮从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