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有关领导改变原定方案,让知青们在短短四个月之后就返回自己家中的起因是,有一个知青在家里一贯好吃懒做,思想脆弱,生活自理能力太差,刚来一个月就找领导吵着要探家,自然得不到满意答复。而这个知青居然采取过激行为,在大队部院外的老槐树上上吊自杀,被路过的人及时救下。此事引起极大轰动。有关领导一边严密封锁消息,一边研究对策,最后决定提前安排所有知青回家探亲,顺便过春节。这一补救措施被宣传为关心知青生活,体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
建华下乡走了几个月,变化的确很大,这不光体现在外表上,更重要的表现在她的言谈话语的巨大变化。回到家后的前几天里,每天晚饭后到睡觉前的这段时间,几乎成了她的个人专题讲座,一家人围着听她讲知青点里的见闻和新鲜事。建章下了班也不回家,在父母家吃了晚饭,听建华讲一阵故事,才回家睡觉。这几天正赶上王亮有飞行任务,不能回家,建章索性就把建华接到她家去住。
建华说,我们刚去时都说不清是个什么心情,又紧张又新鲜。以前学校组织学农,也干过农活。下乡插队可不是那么回事。得真刀真枪的干,得和农民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知青点都盖了房,刚去时,屋子里太潮,没法住人。社员们就把我们接到他们家里住。那个热情劲就甭提了,好像几百年没见过面的好朋友。
建设手托着腮帮子,歪着脑袋问,那你们在哪吃饭,都吃什么呀?
建华说,你就懂得个吃。我们一开始住是谁家吃谁家,月底折算工分还给人家。社员家里也没有什么好吃的,最好的菜里就是能看见豆腐。可那里的粮食好吃,全是当年打得新粮。那地方只种小麦和莜麦,别的东西不能种,收成少,产量低。我们好象天天过年,因为天天都吃细粮,哪象咱们城里,才百分之四十的细粮,得粗细搭配着吃,更不象咱家还得用那少得可怜的细粮换粗粮。现在好了,有进步了,供应的那点细粮也都能填进自己的肚子了。
建军脸上颇有几分羡慕的问,那你们现在呢,还那样?
建华白了他一眼,口气中全没有以前和他斗嘴的气势。说,还哪样呀,瞧你这话问的,我知道你想问啥。我们在社员家只住了一个月,就都集中到知青点了。集体生活真有意思,一大帮男男女女都住在一起,可热闹了。
母亲一听连忙问,什么,你们知青男的和女的住一块?
建华知道自己没说清,赶紧解释说,不是,我是说都住一个大院里,女的住一排房,男的住一排房。平时吃饭和下地干活都在一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