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中城市严令禁止,1970年代末恢复。中国民众群体狂舞十数年之久,到1990年代开始,交际舞步入萧条。各种其他娱乐业如雨后春笋般密集兴起,更新更刺激的娱乐消遣渠道拉走了舞厅大部分的顾客。在此背景下舞厅惨淡经营,有的老板便想到了单身者,于是经常组织单身者专场,或者干脆将舞厅改造成单身者活动的专业场所,单身舞会悄然兴起。当然这样的舞会吸引的也不仅仅是单身者,那些情感寂寞的都市已婚者常常也混迹其中。单身舞会打出供单身男女交往相识的旗号,通过轻歌曼舞建立与异性交往的契机。它们和一般舞厅、舞会自然有一些不同,在这样的场所和异性相识,即使公开表明自己的交际目的也绝对不会被对方认为无礼。这样的经营举措的确为舞厅拉回了一部分顾客,可见单身群体在现代都市的消费效应。拿武汉为例,由纯粹娱乐性舞厅改为所谓〃鹊桥联谊舞会〃,著名的就有旋宫饭店的旋宫舞厅、江汉区文化馆的青鸟舞厅、江汉工人文化宫的江宫舞厅等七八家之多。
大龄青年联谊会
葛红兵 胡榴明
这种活动最早由各单位举办,或者仅仅是将本单位的单身者聚集起来,或者是和外单位联办,比如军工厂和纺织厂联办,大学和医院联办等,举办大龄青年联谊会的单位一般职工总人数较多,年轻人较多,单位经济状况良好,有举办活动的财力,单位领导人有组织活动的热情。1990年代以来,中国国有企业面临困境,许多企业因为严重亏损或者效益下滑只能勉强支撑,事业机关贯彻机构和人事改革,财政资金缩紧,就少有单位和部门能拿得出经费或者愿意拿出经费去组织类似的活动了。公办的大龄青年联谊会停止,私营性质的这类行业紧接着兴起。这类联谊活动甚至渗透到了院校的学生中去,例如武汉市紧邻珞珈山大学区建立了一家大学生婚介所,周末组织由大专院校学生参加的集会和舞会,公开服务宗旨是为在校高校学生寻找将来的人生伴侣。举办人说,不见得一交往就发展成爱侣关系,可以认识交友嘛。又说,仅仅只在一个院校区认识的人毕竟有限,我们是让更多的来自不同学校的大学生认识认识。社会舆论对这间机构提出了异议,认为这种以大学生为盈利对象的商业经营活动应予立即取缔。
在上海、武汉、南京近年来以社团的名义举办的单身青年活动,如〃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参加活动的青年男女多数为单身,活动形式有文娱、体育、交谊等。与其他社会性、盈利性单身俱乐部不同,没有其他单身群落组织中常见的欺骗和放纵,虽然主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