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是世界历史常常是倒退着前进的。最低级的社会形态有可能和人类最高级的社会形态一致,而最低级的生活方式可能也就是最高级的生活方式的雏形。
的确,单身个体如果永远停留在传统社会那种封闭自守的个体活动阶段,那么单身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就不可能产生,它的群体性文化内容也就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但是,随着单身个体群体化发展趋向逐渐明显,单身个体的群体交往方式,特别是他们解决性爱和情爱的方式都值得我们研究。西方学者当然最早注意到了这一点,中国学者也注意到了西方最近数十年出现的一股反抗家庭婚姻文化的非主流单身群落文化,例如辽宁社会科学院李鸿飞博士在他的文章《妇女和离婚》中就谈到了西方实行非婚同居、群婚、合作婚姻、公社制、单身、绝育的家庭革命和性革命问题。就此,我们选择其中特别显眼的〃群婚〃问题作为我们研究单身群落文化特征的第三个突破口。
原始部落人类〃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物质供应贫乏和自然力量强大的情况下,部落群居是原始人非此不可的生存形式。部落群居的生活形式在今天世界上依然有很多留存,成为现代人考证人类历史进化的第一手教材。原始社会群婚制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杂婚式的群居生活、同辈性行为群居、非血缘关系群居《社会发展史·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人类生存的主要目标就是生存和繁殖,而男女之间性交往是繁殖后代根本的条件。婚姻逐步进化也是人类需要优良后代的结果,为了保证人类社会的繁衍而逐步定立的人类社会男女交往的道德规范,开始完全出于人类生存需要,后来演变为习惯性道德力量。事物演变到最后,人们往往忘记了它的开头,于是这种规则扩大成为戒律,成为人们互相压抑也自我束缚的枷锁。原始社会群婚制发展过程中,由群婚制进化到对偶婚的一段历史时期是比较文明的群居生活方式即非血缘关系的男人和女人自由交合,既可以长期地一对一地和固定的对象交合,也可以随时改变对象。这种婚制今天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它不是古老的遗迹或者是仿古制品,而是确确实实依然在现实社会发生着效力的一种婚制。例如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就有保留了这种婚制的民族,傣族婚前少男少女同屋杂居的习俗,摩梭人的〃走婚〃习俗,都是对偶制群婚在现实中的存在形式。比较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上述婚制的优点是性自由。这是一种在男女交往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