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上和网络上发表诗歌,散文和小说。很自然,他无论如何也过不了高考的独木桥,也不会有韩寒那样的造化,那样让人望而兴叹的命运——被北大破格录取的千载难逢的机遇。然而,孙同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绝对比韩寒出色,甚至会使那个因为过分偏科而读几本书写了几篇文章似乎出了名的韩寒感到自惭形秽,尤其是英语,孙同学得很好,高考得了145分英语总分150分是韩寒永远做不到的。
中小学生容易偏科,凭兴趣往往可以学好一两门课程。固然,在某种意义上,兴趣是成功之母,但学习成功只有兴趣还不够,还需要其他很多条件,如遗传因子,会直接影响你的终极发展:学习方法和努力程度决定你达到一定水平的成败。现代科学发展一日千里,学科的分类日益精细,要求你不能偏科,尤其是中学生。在当代,一个不懂基础科学的文学爱好者,不可能成为作家,更不可能成为出色的作家。而且你不是朱自清,也不是林舒,更不是钱钟书,不会有他们那么深厚的国语底蕴,因此你不懂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就写不出有现代精神的作品。孙同和那些偏科的中学生一样当然不理解这个道理。可是我们有些大人偏偏支持他们,把他们越引越偏离轨道。那场关于韩寒现象的辩论的嘈杂声仿佛余音末绝,有时还在我们的耳畔萦绕!破格录取那个偏科生“帮样”的力量似乎还在起作用。
孙同是徐静的中学校友,又是同届。他们都是中学文学社的成员。他和徐静
同一年步入K研修学院学习。孙同很喜欢徐静,徐静也钦佩孙同的文学才华。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像一个人和自己的影子,既密切又有距离。这种关系能长期保持,完全在于徐静。徐静心中只有两个念头,一个是学习,另一个是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至于像别人那样,找男朋友,享受潇洒又浪漫的大学生活,不能说她不想,但想得很少。
“是你呀?有事吗?我以为是坏人来袭击我!”徐静夸张地说。
“看你说的,没事我还敢打扰老同学吗?没事还敢耽误你的宝贵时间吗?鲁迅先生说,耽误别人的时间是贪财害命……”孙同一打开话匣就盖不住了。
“快别啰嗦啦。啥事?就直说吧。”徐静催促道。
“我们走走怎么样?边走边说好吗?”孙同建议道。
“可是时间……”徐静有点犹豫。
“离就寝还有一个多小时呢。”孙同抬起手腕借着路灯光看了一下手表。
“那好吧。我正好有点事想和你谈谈。”
孙同在琢磨:“徐静要和他谈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