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试着背背看。”徐静大大落落地说。
夏颖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亲切地望着徐静,眼里透出了自豪而赞许的光芒。
徐静像个小学生似的开始背诵:
“上星期五晚上,我和一位同事一起乘938公交车回家。他问我,你认识一个叫尚英的教授兼作家吗?我说,认识呀!怎么?你也认识他吗?他点点头说,我昨天见到了他。他的话揭开了我尘封的记忆。”
徐静停了片刻,想了想继续背诵:
“二十多年前,我就认识尚英,他中等个头,宽阔的前额下,一双细长的眼睛,思考问题时总是眯缝着。
我们都是北京的一所名校的博士研究生,我们同岁同年级同宿舍,但专业不同,我的专业是现代汉语,而他的专业是欧美文学。
尚英来至浙江绍兴鲁迅的故乡,小桥流水,风景诱人,文人辈出,名震华夏。你别说,尚英的性格文笔真有点像鲁迅,他的语言深刻,文字辛辣,喜欢评说是非。如果在1957年的活,他一定会戴上一顶右派帽子。
拿到学位后,我们分道扬镳,我在北京的一家报社做文字编辑工作,尚英回到故乡的一所大学任教。从此我们再没有见面,但常常在报刊上看到他的文章。有一次我参观中国文学历史馆,得知他是教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这一发现使我很惊喜。我为他的成就自豪,同时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这个现代汉语博士,又是报社的副总编,连加入北京作家协会的条件都不够,实在惭愧,而他是欧美文学博士,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据我所知,既是英文教授又是作家在全国实属罕见。
我急切想知道尚英的情况,于是我问同事,你在哪儿见到他的?他进京了吗?他说,尚英上周在北京的一所民办大学找到了一份part…time讲课工作。他这分工作找得很不容易呀,经过迂回曲折,简直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了!我说,你把经过讲讲好吗?他说,尚英身体健康,思维敏捷,教授兼作家,有近30年的外语学院院长的领导经验和教学经验,作了十多年博导,在北京民办大学找一份临时讲课工作,按理说是不犯难,可是他偏偏到处碰上武大郎,那些武大郎把他折腾得不亦乐乎。我说,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1米50以上的人住店,谁没有碰见过武大郎?何况尚英是1米80以上的人呢?《水浒》是我们中国的一部了不起的名著,有个叫武大郎的人物,谁不知道?现代人经常拿武大郎来比喻那些排斥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有一些个头低矮的人当了店老板,只接待比他个头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