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没有令人心动的美好东西,只是留在记忆里的多半是生涩的傻乎乎的自己和对方,也说过一辈子在一起,没有对方活着没意思啊,说了很多很多傻话,但心里却模糊地知道,那个人不是他,为什么,也说不上,好像那种情况下,也没有选择,两人在一起,是因为没有别人。
大学我留在北京,他考到外地,我们很自然就断了,后来他结婚我去参加他的婚礼,那么多年没见,他还是老样子,还那么傻乎乎的,心里一下子就有了平衡,和他分手一点也不后悔,也不羡慕那个比我漂亮一点点的新娘子。
大学就自由多了,选择机会也多了,当然,人也成熟了,有个性了,对自己要什么开始有了一点主意,高中三年就跟一个男生在一起,大学四年跟好几个男生拍拖,也不是特别认真的那种,就是在一起玩儿,大家有一点感觉,后来又没有了,然后重新开始。
可能跟大学气氛有关系吧,虽然女生在一起谈论最多的仍是婚姻老公和孩子,但那种对浪漫爱情的向往却在我们二十来岁时变得特别强烈。我的大学时代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时最流行的口号是跟着感觉走,潇洒走一回,不求白头偕老只求曾经拥有;那时候真的好想好想轰轰烈烈爱一场,那几年是想爱情想得心疼,孩子什么的一点也不想了。奇怪吧,花季雨季时我们像个实际的小媳妇,年纪大了我们倒变得想入非非,当然,这与少女时代的追星无关,大学时代那些所谓明星大腕我们基本上是谁也不份儿(服),逮谁灭谁,唱歌的中国人只有罗大佑我们认,那也只是他的歌,和人没有关系。现在想起来,大学时代对爱情的极端渴求,不是针对某个人,就是那种青春期进入高潮阶段的情感需求,好像一辈子没有经过那么一场伤筋动骨的爱情重创,这辈子就不完整,这辈子就妄为女人。
越是向往浪漫入骨的伟大爱情,越是遭遇平庸,大四时忙着找工作,和当时的男友就算定下来了,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爱情,只是两个人在一起还算舒服。我们分手过,各自发展,找我们生命中的另一半,可到头来还是我们在一起。
毕业后头几年我在公司上班,朝九晚五的生活逐渐磨平我那些浪漫的东西,我变得实际,说到底我本来也是一个实际的人。
我男友不是北京人,他租了套房子,我经常在他那里过夜。我们同居了,开始瞒着我父母,后来他们觉得我们终究会在一起,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同居的感觉真的很不错,大学刚毕业那几年根本不适应社会,无论在哪儿工作都特别不顺心,一年内换好几家公司,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