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搬过几次家,但每到一个地方,都与附近菜市场里的不少卖菜的人打得十分火热。由于与他们关系很熟悉,笔者每次到菜市场买菜都会直奔要去的几处,在那里购买自己需要的菜后立即回家。而且每次买菜一般都很少问菜的价格,也不看卖菜的人是如何秤菜的,只要卖菜的人把菜秤好,并告诉多少钱,付之就是,从来就不与他们讲价格,也不留意他们是否短少斤两。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买菜会十分傻,如果卖者要欺骗笔者,笔者只能白白地吃亏了。
其实大家不明白其中之事理,笔者这样做,卖者不仅不会欺骗,反之,如果笔者拿到不好的菜,或菜的质量不高,他们会告诉笔者不要买,有时还由于菜的质量不好坚决不卖给笔者呢。而且他们不仅不会多收钱,反之,总是会少收一点,比如,买的东西总价是5元3角,那么这3角卖者往往会舍弃之不收。前几天笔者买了一只鸡,当时告诉他们要买一只家养鸡,卖者要他爱人帮忙挑选;但却弄错成三黄鸡。当时没有发现,买好之后就回家,但回家后发现他们弄错了,立即打电话给卖者,他们接电话后,二话不说,立即跑到笔者家把多收的10元送了回来,而且还一个劲地赔不是。
在我们菜市场交易中,为什么大家买卖之间会这样默契?为什么我们之间的交易很少有机会主义行为发生?其中却是有很深刻的经济学道理的。因为,在农贸市场中,人们之间的交易可以为一次性交易,也可以为重复交易。在一次性的交易中,利益最大化的卖者个人出现机会主义的可能性就会大,因为,在一次性交易的情况下,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会较低。比如,笔者早些时候所写的婚纱照的陷阱问题就是如此。还有在车站码头等地方购物,机会主义的行为也容易发生。而在重复交易的情况下,由于机会主义的成本很高,机会主义发生情况就会减少。
特别是在买菜的农贸市场,新鲜蔬菜的需求弹性小,价格也变化不大,而且对消费者来说,蔬菜的品质容易识别,因此,卖者之间的竞争很难通过蔬菜的质量与价格来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卖者之间的竞争更多是在于卖者是否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在于有更多的买者是否成为回头客。而卖者回头客的多少也就决定卖者的销售量大小及利润的高低。而消费者越是只往一处购买,那么卖者越是把他当做好回头客,这样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就越好。如此良性循环,交易者之间的一种默契关系也就自然形成了。
各位朋友,你在买菜时是否会这样想呢?甚至这样做呢?如果没有;可以这样想一想,然后这样去试一试。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