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不对称,实际上买者出价买得货品从30~80元不等。正如张五常教授所说,他们几人年宵在香港街头卖桔,如果没有价格歧视,生意是很难不亏本的,而价格歧视出现,则让他们获利收场。
前几天笔者到一个地方去旅游,在旅游点看到路边上小店里货品琳琅满目,特别是各种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更是应有尽有,但是对于这些货品没有一家店是明码标价的。货品的买卖为什么不把价格标明清楚呢?这样不是可以让顾客购买更方便吗?其实,这里有它的奥妙,其奥妙就在于如何在价格歧视中获利。
当时,笔者走向小店,准备看看有什么东西可买。刚一离开队伍,导游小姐就提醒我,小贩都会开天价,如果挑选到合适的货品,还价时一定要压低一半。导游所言不虚,笔者每次问价,店主一定会看着我数秒钟后才开价,并以此来探究我可能的底价在哪里。最后,我看中了一个铜币,压价一半25元购得,但是其后一个老外,同样的东西则是花了60元。同样的东西就是存在如此之大的价格歧视。
这里店主,别看他们生活在边远的地方,但他们定价策略却是很高明的,即把价格歧视原理运用得得心应手。因为,在信息完全的市场中,如果店主货品定价比他人高,那么顾客就会跑到其他的店里去买。但是在游客云集的地方,店主不愿意明码标价,就在于游客既无法获得购买货品的信息,也无法识别货品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店主单一定价,如果定价太高,那么许多顾客可能不购买这里的货品,如果定价过低,又不能从那些愿意出高价的顾客手中多赚钱。而随市就价,不同的人出不同的价格,通过讨价还价来探究每一个顾客愿意出价的底线,把货品的价格定在顾客愿意出价的底线上,这样店主就可以获得大利了。
价格歧视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课题。按照一般的经济学教科书的分析,要实施价格歧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就是要将市场或顾客分开,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二就是付不同价格的顾客的需求弹性必定有所不同,即付高价的弹性一定是很低的。但是,由于价格的信息不对称与信息成本很高,只要买者相信自己已议定价是便宜的,买者就不会再花时间去查询及公布自己的买价。而信息少的付价较高,但信息的多少与需求弹性是没有一定关系的。正是理论上的条件有特定约束,在市场中,价格歧视则随处可见。
正是这种价格歧视,对卖者来说,成了赚得高利润的不二法门;而对买者来说,如果是讨价还价高手,不也是可以购最低价的货品吗?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