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腑的芳香。冯友兰先生的书之所以如此为读者厚爱,就在于他对现代哲学精湛的理解,在于他对中国文化深厚的哲学渊源,否则,冯友兰先生要写出这样深入浅出震撼读者心灵的书是不可能的。正如冯友兰先生一样,颖一的文章写得那样备受读者所青睐,也在于他对现代经济学理解的透彻,在于他能够游刃有余于理论与现实之间。
正因为颖一能够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游刃有余,所以,无论是对现实的经济现象的分析,还是对经济理论的理解,都能够入木三分,显示出独到的慧识与洞见。比如,对市场经济,当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人们往往会把市场经济理解为一种价格机制,理解为一种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的机制。因此,在一般人来看,凡以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的就是市场经济,而凡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的方式就理解为计划经济。而市场经济则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其实,这样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也没有什么错,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为什么以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同样可以无效率、有些市场经济国家同样不能得到好的发展?而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这只是我们看问题仅看到事情的表象,而没有把握问题之实质。在颖一看来,由于各个国家的制度安排、法律规则等方面的约束条件不同,这就使得市场运作机制在不同的国家其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市场经济有“好的市场经济”与“坏的市场经济”之分,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的。而法治就在于约束政府,在于约束经济人之间的交易行为。这样法治就造就了一个有限与有效的政府。政府就成了整个市场“守夜人”。由此,好的市场经济自然涌现。否则在一个“以法治国”的市场经济中,法律成了政府管制民众、牟取私利的工具,坏的市场经济也就此产生。当人们把该问题道明之时,看上去十分浅显的事情,却包含了深刻的道理。同时,也把法治、市场、政府这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展现出来。
可以说,整本《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的文章,无论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解、银行体制的分析及对中国财税体制改革和外汇体制改革的建言,都是通过这样一些十分浅显的道理来说明深刻的问题,处处都有思想,处处都有智慧。本书对市场、政府、企业、法治等等的分析就是这样出神入化,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境界。
(2004年1月11日)
第一部分 婚纱照的陷阱第17节 实体经济的繁荣好于统计数字
2003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