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也是提高经济竞争力重要的一步。这样做不仅在香港是如此,而且在上海亦然。比如,上海的服装业其生产都在邻近县市,上海仅负责出样式与销售。因此,目前有香港人士提出要防止香港“产业空洞化”、激活“本土经济”,这样的提法实质上的意义不会太大。因为,同样的生产要素,岂有哪一个商人会让其流动到低效率的地方而不流动到高效率地方之理呢?如果在内地生产成本低,他们一定会到内地去生产,而生产后的利润则会流入香港。因此,香港“产业空洞化”或产业北移只会增强香港的竞争力而不会削弱香港的竞争力。
还有,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尽管香港受到了亚洲金融风暴严重的冲击,但是香港的经济实力并没有因此而有多少减弱。看看这几年,内地一个又一个引资招商代表团进入香港,无论是中央的还是地方的;无论是省级的还是地市级的,川流不息。尽管这些代表团也不乏借此机会用公款出外旅游者,但大多数是为招商引资有备而来。在国人看来,一个小小香港能够让内地引资招商者蜂拥而至,既说明了香港的经济实力所在,更是让香港的经济触角伸向内地各个地方及方方面面。如果是这样,香港对“产业空洞化”何惧之有?还害怕香港经济走不出困境吗?
近几年来,香港经济风光不再,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理由。发展得那般辉煌的日本经济都会经历那10年一蹶不振的萧条,经过10年经济发展高峰的美国也会踏入经济不景气之路,人们又如何可要求香港经济持续增长不断呢?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对完全外向性的香港经济来说,其负向影响也不可避免了。新加坡、中国台湾也正面临着香港特区同样的问题。
当然,目前香港面临的经济困难更多的是自己内部的原因造成的。如果这些问题不化解,仅仅对外部条件进行优化是不够的。比如,香港的劳动力成本过高问题、社会福利负担过重问题、移民政策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外部条件即使最好对香港经济走出困境的帮助也不会太大。试想,香港的工资水平在世界之巅(特别是以购买力来计算),那么这些成本除了应由消费者来承担外还有谁来承担。笔者想最近张五常建议,港府应削减公务员薪酬约三成,以及节省公共开支,以控制财赤,并建议大学引入学券制,将公立医院运作私有化,以减少社会福利的负担等。这些建议实施尽管对社会的波动会很大,但是却指出了问题所在。如果香港每一个人都想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改革,最后输掉的不是他处,而是香港。可以说,只有对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