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审查。
然而从此以后,一向气氛和谐的政法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往上班的时候,宁可的办公室总是人来人往,请示工作的、咨询问题的,甚至什么事也没有,就是坐到这里聊天的,川流不息。可现在安静多了。有人要进门,一定会轻轻地敲一敲,弄得老宁非常奇怪。他不解地询问张帆,张帆敷衍地笑笑,说没什么奇怪的,大家都在与时俱进嘛。然后,站起来淡淡地走了。
秋天到了。曾经灿烂了一春一夏的校园,落英缤纷。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定,看看又在眼前。学院里不少人的心情,恰似满院子日渐凋零的花花草草,一脸的肃杀严峻。评职称可不是好玩儿的,胜败关乎一个人的学术地位、社会评价,更关系到教师的金钱收入、住房待遇。大学里的教师,什么都可以不要,但像邱仪方那样把职称看得一文不值的,怕是打着灯笼难找第二个。因此,每到入秋,凡是想让自己的职称再上一个台阶的,就要摆弄摆弄手里的存货。省里规定,评副高要六篇论文,其中至少两篇发表在国家级期刊,其余不得低于省级;评正高也是六篇论文,至少两篇国家重点。至于哪些是国家级,哪些是国家重点,全是省教育厅明文规定。比如,各学科《人大复印资料》虽然权威,但翻翻规定里没有,也是白搭。《读书》够意思吧?你发上一百篇,也不作数。当然,学术著作不算,是早就声明过的。换句话说,你的学术水平有多高,其实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你是不是正好把论文发在那几个刊物上。只要钻窟窿打洞上去了,你就是福大命大造化大;上不去,再有学术水平也没人买你的账。既然如此,学院倒省了很多麻烦,一切交给人事处办理。一到递交职称材料的时候,人事处就开始照单收“文”,对上了,凭它是什么,只管往上送;对不上,说一千道一万也没有用。从这个角度来看,评职称又真的跟闹着玩儿没有太大区别。
今年河州学院要上硕士点,正高职称自然是越多越好。可是,国家重点期刊可不那么好上,一个专业研究方向,往往只有一两个杂志,全国每年几万人要评职称,你要是两眼一抹黑,上稿子的难度说不定比上南极还艰苦些。当然,要评副高的人想上国家级期刊,同样不会比李白那年月的蜀道之行容易。
政法系三四十岁的教师占大多数,十一名教师为职称评定惶惶不安。张帆已经是第三次申报正教授了,第一次文章没对上,虽然五年里论文发表了二十一篇,可人事处一关就没过去。宁可拿着张帆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四篇论文,气势汹汹地跟马光华干了一架,仍然不能解决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