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事办成,这样既帮了朋友,同时也给本报搞点创收。现在一听郭主编提出大报要有大报的风范这样的话,就知道这个赞助肯定要泡汤了。何文涛心说,算了,“举而不坚,坚而不久”的这类广告词,还是让他们往水泥电线杆子上贴吧。
《浮沉》第二部分 《浮沉》第四章(5)
开会的时候,郭主编的眼睛一直在扫瞄着周围每个面孔。但在会的人若要是有心计算一下,就会发现他还是看何文涛最多。显然,何文涛那种欲言又止的表情是被郭主编捕捉到了。他微笑着说:
“文涛,有什么高招,说一说。”
何文涛没有要发言的意思。但郭主编的话,却把大家的眼睛肆无忌惮地转向了他。
其实,今天盯何文涛的人一直没有间断过,只不过是大家悄悄地盯,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明目张胆。郭主编一句话,将大家盯何文涛的目光变得肆无忌惮,原因是何文涛的脸上有新闻——那就是他被公安人员制造的熊猫眼太抓人们的视线。大家凡是见到“疑似”国宝的动物,总是希望看得更清楚些。所以,会议期间瞅何文涛不注意,大家都在悄悄地瞄他,只是在瞄的时候,大家尽量将目光不与何文涛相碰撞。
然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包括郭主编在内也是不小心在盯“熊猫”的时候,遇到了“反目光”。但在这一瞬间,郭主编并没有躲避,而是极具闪电速度地将盯“熊猫”的眼神,迅速改变成我们常见的开会时候盯同志们的目光。为了配合或者说掩盖这个目光的尴尬,同时他为这种变换的目光做了后期配音,那就是让何文涛发言。
见何文涛欠欠身子,郭主编友善地望着他,依然在鼓励他:“你平时脑子转得快,点子鲜,朋友也多,你说说你的高招?”
在郭主编说到何文涛“点子鲜”的时候,会场上出现了温度不高的轰笑,因为这句话抓住了何文涛的特点。
郭主编说何文涛聪明点子多,其实并不夸张,但他的聪明点子多是一些不能实现的损招。这些损招一般不能在工作中实施,却能让大家在口头交谈的时候感觉它的妙处。
比如说,前一段时间,报纸质量有些下滑,读者反映《金都日报》办得不好看,不吸引人。按说,这也是正常的事儿,哪家报纸不遇到这样的问题?但领导认为这不仅仅是个业务问题,而主要是和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有关。有些编辑收了人家的烟,人家的酒,收了人家的礼金,就发些关系稿子。领导说,关系稿子是办不好报纸,也是报纸不吸引读者的主要原因。
当时,社里为了整治报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