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家的稿子。即使有反映他们的稿子,我们总也是掖着藏着,不写他们的正面,而写他们的侧面。说白了,这完全是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我们现在应该承认,企业家现在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宣扬他们我们不仅不应该掖掖藏藏,还理所当然要大张旗鼓。他们本身有宣传经费,有的企业每年的宣传报道经费都是几百万……”
郭主编认真地听着,虽然动了心,但仍然把握不准:“这要是发人家一篇稿子就要人家几万块钱,会不会惹出麻烦。这不成了有偿新闻了……”
石天然说:“你要硬是往上扯,它肯定就是有偿新闻,但我们刚才不是说了其他变通方法了吗?首先是企业的稿子要敢发,我们不是谁个人拿这个钱,而是我们单位拿这个钱,为单位和集体谋利益,事情做起来心里也坦荡。何况我们是以稿论人。他们的事迹值得宣扬,而且文章写得达到发表水平,就是不给一分钱,我们也得发稿子。但发稿子是一回事儿,拉赞助又是一回事儿,我们不要把它人为地扯在一起。你要是说花钱上稿,不但我们脸上没光,人家企业脸上也没光。这一次,我觉得就应该先将他们的稿子按正常程序发出来,然后让何文涛再给李西键打个电话,直接明说我们要搞一个‘当代企业家风采之歌’征文,想请他们给予支持一下,你看他们有什么反应,我就不信这事搞不成。”
《浮沉》第二部分 《浮沉》第四章(7)
郭主编一听,觉得石天然说的在理。平常因为看问题总是按所谓的原则看,觉得这事怎么看怎么有问题。但现在要从报社的宣传角度或利益角度来看问题,就觉得这样做是非常必要的。于是郭主编答应得非常爽快:
“好,这个事情就由你和何文涛与那边联系一下,这篇稿子你把它打磨好,咱们给他发。”
会议结束,何文涛就跟李西键打了电话,将编辑部开会的意思告诉了他。何文涛问李西键和那个企业的关系到底怎样?现在是稿子编好了,就等着上版,但因为是写企业家的稿子,整个编辑部都盯上了他何文涛,认为发这种稿子,至少企业应该给本报支持一下,要不然他就不好在编辑部混下去了。
李西键听后,马上就满嘴金牙似地显摆道:“不就是让他们赞助一下吗?没说的,我和他们集团的章总是铁哥们,要不你们就直接来吧。我跟你说句实话,这个老总特别喜欢和文化人打交道。”
何文涛还是惦着那赞助,心里不踏实地问:“你说5万块钱到底弄到弄不到,要是没戏,我们就没必要白跑一趟了。”
李西键语气相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