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会说来就来。那天,何文涛被一个朋友约着去金都大会堂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朋友说你反正没有什么事儿,就来捧捧场,还能拿到一份纪念品。
何文涛这段时间的确没有什么事,尤其是离开报社的编辑岗位后,就很少参加这种活动。今天一来,他悄悄找了个位置坐下来,刚好与军内报纸的一个编辑坐到一起。因为是老熟人,两个人便聊了起来。何文涛问他:“你们报社现在还是不让拉赞助?”
“是啊,上面一直要求很严,在赞助上,我们有些很想办的事情,但都不是那么容易操作。”
那位编辑还跟何文涛讲了一个他们正在发愁的事儿,说原×野战军的老战士准备出一本书,文章记述的都是他们在峥嵘岁月征战的故事,文字已经编辑好了,而且不少篇什都在报纸上发表过,只差结集成册出版了,可因为报社没钱,书一直出不来,现在这事情就吊在了这儿一直没做起来。
何文涛当然是个明白人,他一听,就觉得这事儿只要办,就有利可图。你想想,×野的老战士是什么身份,从政治上说,他们都是革命的财富,抢救他们的资料本身就是对党史和革命史的重大贡献;若从经济上说,那就更是一本万利的事儿了,可以想象,这些老同志革命一辈子,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他们的战友和部下,还有很多受过他们恩惠的人现在正是权力在手如日中天;再说,这些老革命的子女大多也都是当今社会的主流精英,可以说,帮老革命们做事情,应该潜在着很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何文涛听说军内这家报纸不让跟企业拉赞助,但可以跟其他报社合作时,便觉得这件事情有可操作性。他跟军内报纸的这位朋友说:“要不你们就跟我们《金都日报》合作?资金上我们负责,运作上你们负责?”
《浮沉》第五部分 《浮沉》第十九章(4)
何文涛没敢向人家透露自己已不是《金都日报》的在编人员,他觉得这样办事更稳妥,更能让人家信任。
军内报纸的编辑一听,当然是满脸喜色。
何文涛问他:“这件事儿办成大约需要多少钱?”
军内报纸的编辑说:“这就看在哪开会了,如果自己找个场合,不会花多少钱,就怕这些老同志路子太广,到时候真的有领导人参加,不在金都大会堂召开是说不过去的。如果考虑到出书,送纪念品,估计也得20万。”
何文涛说:“钱的事情你就放心。你们的广告虽然不行,但在政治地位上可不是别的报纸能比的。政治上的事儿你们就做大些,最好能请到重要领导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