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 '23'。 例如'24':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25'。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 ‘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26':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中寡妇'27''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斵生柴带叶烧'28'。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29'!
现在两举毛主席的诗来证明:
送瘟神(其二)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答友人 毛泽东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去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六)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 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 ‘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 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 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 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 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 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a )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 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b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 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 仄平平平仄平‘。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