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为我所用的好作者几乎全都挖了出来。
与此同时,另外一项能够体现他记者身份的采访工作也同时展开,他按照同事(包括《豆蔻》那边的)提供的线索满城扑找着文化界的所谓〃大腕名流〃,两周之内,央视就进过四回,北大就去五次,把他能够采到的这类人物也几乎全采遍了。
在一般作者面前他是〃爷〃,在大腕名流面前他是〃孙子〃,不管以何种姿态出现在何种人面前,他都收获了同样的一份好感觉,几乎所有人,或在推杯换盏之际,或在采访结束之时,都要向他提出一个令他无法回答但却听来极其舒服的问题:〃你为什么不来北京工作?〃此话从一个北京人嘴里吐出就是一句实实在在的赞美之词,在这些自以为优秀的北京人看来:只有优秀的人才应该进入北京。
外表谦和低调的冯彪还有心中暗自得意的一大发现:他发现《文化生活》杂志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么出名,愣是有对其一无所知的主儿,而〃冯彪〃这个名字则在他全无思想准备的前提下已在京城的诸多文化圈子中变得颇有亮度了,他给央视一位著名的节目主持人打电话,说想要作个专访,对方一听是来自外省的一个杂志(显然没听说过)就开始推脱,冯彪费尽口舌对方才勉强答应下来,采访地点是在梅地亚宾馆的大堂,对方说只有半小时时间,可最终却侃侃而谈了三个小时,到最后还奋不顾身地争着付咖啡钱,一切都是在冯彪递上自己名片时发生了变化的,主持人拿着他的名片一愣,继而问道:〃你是不是那个写过很多骂人文章的冯彪?〃冯彪回答说:〃是。〃主持人马上变得笑容可掬起来:〃失敬!失敬!我没看过你的文章,可我们节目组的那些小伙子几乎人人都爱看您的文章,老跟我说起您,您来采访我不合适吧?您看我一下就紧张了……咱们就随便聊聊,交个朋友。〃说完,马上喊服务员要咖啡了。
在工作之余,这些新交的朋友还将他更深地带入到北京的文化生活中去,各种圈子的聚会,各种形式的沙龙,那二年在电影学院附近有一个叫〃黄亭子〃的酒吧,是诗人、作家、画家们常去之所,每逢周末还有诗歌朗诵和主题研讨之类的活动举行,他在北京度过的惟一的那个周末,是被两位青年小说家带到那里去的,听完朗诵之后,他已经认识了一圈人,正在一个小桌上跟一位刚刚认识的某纯文学杂志的副主编聊着,一个相貌生得有些古怪的陌生人来到近前,怯生生地问他:
〃您,您是冯彪吧?〃
〃对……〃
〃文章写得挺棒挺过瘾的,我爱读!〃
〃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