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着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Beatles的Norwegian Wood好听吗?
马可不觉得,至少他不喜欢——
看着苏梅入迷的样子,马可轻轻舒了一口气。
吃过晚饭,马可整理完今天收获的那些污七八糟的简历后,像往常一样看起了电脑里保存的网页。大多是些历史类的东西,什么“上帝之鞭”阿提拉,“铁血宰相”俾斯麦,“沙漠之狐”隆美尔之类的,胡乱看了一通。
有一个网页倒不知是真是假,说日本鬼子拚刺刀不开枪,不是因为小鬼子讲究狗屁武士道精神,更不是什么老实厚道。小鬼子拚刺刀不开枪的真正原因是他们所用的武器限制。小鬼子的标准步枪装备是三八大盖,枪很长,很适合拚刺刀。但这是一种单发的非自动步枪,每发一枪,都得重新退弹壳上镗。在与敌人面对面拚刺刀时,还有上枪镗,开枪的机会吗?!
最重要的是,在拚刺刀的距离上,早有准备的对手绝不会老老实实站在那里,视死如归地让你指着他的鼻子尖儿开枪的。稍加规避和格挡,他就很容易躲过你枪的射击,毕竟枪的优势是远程射击,而非近距搏杀。只有一次希望不大的射击机会,精明的小鬼子还敢冒险吗?所以,这时候,只能单发射击的三八大盖,仅有的一颗子弹的杀伤力反倒是不如刺刀了。小鬼子总结了经验后,就扬长避短,在军规里规定拚刺刀不许开枪,让士兵们一心一意的拚刺刀,这样胜率更大。因为小鬼子练过这个,拼起刺刀来真的很厉害的,完全不像电影里演的那样菜鸟。
电影里,我们的战斗英雄(也就是电影里最英俊最聪明最强壮的那个人)总是在一轮红日和满山青松背景下,于硝烟弥漫中摆一个充满历史使命感的奋力搏杀造型,然后沉着冷静地握着枪杆子使劲儿一瞪眼,下一个镜头呢,肯定就是小鬼子(只有死的时候才能获得一次面部特写机会的一群歪瓜劣枣)把枪一扔,捂着肚子发出一声杀猪似的惨叫,于是,无耻的侵略者就面色痛苦地翻着白眼珠子,像死猪一样躺到地上了。其实呢,这只是艺术的夸张,因为我们的导演们要努力去塑造一个光辉崇高的英雄人物,而不是像美国人的《兄弟连》那种劣质电影里血腥野蛮浑身恶习的美国大兵。《兄弟连》这种风格的电影是没有任何艺术价值的,也没有半点儿的文化内涵,更不能反映时代主题,突出政治思想,振奋国人精神,这种文化糟粕,我们一定要坚决抵制。与那些只会拍摄真实场景,却不懂得艺术加工的美国导演相比,我们的导演才是真正的艺术工作者。不过呢,如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