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人要与这个汉人政权和蒙古部落更多地打交道,无论战争还是边贸交易,都需懂汉、蒙语言的人才。从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率兵突袭抚顺城、揭开大规模伐明序幕,至皇太极掌权的金天聪末年,十八年间,金明两军战争不断,大小战役不下数十次。在与明朝汉人军队频繁交战中,索尼精通汉语的才能得到积极发挥。
索尼的语言才能得以充分施展,是在清军锋镝突入关内之后。天聪三年(1629年)秋,金军兵分三路,绕过宁远、锦州防线和山海关,绕道蒙古,毁边墙而入,成功远袭明王朝京师,并于次年正月攻占迁安、遵化、滦州、永平四城,在明王朝北京城之侧建立起战略桥头堡。这期间,索尼不仅表现英勇,横刀跃马将京城下陷入明军重围的皇长子豪格救出,而且发挥精通汉语的独特优势,立下弓马武夫难以立下的独特战功。清军开到榛子镇,当地官员已弃城而逃,索尼等人撰写了一份汉文诏谕,当地百姓看后,纷纷向清军投降;兵至沙河驿,索尼仍采用这一办法,成功招抚了当地百姓。清军攻克永平时,索尼等人在城头树起黄旗,用汉语向守城军民喊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瓦解对手的抵抗意志,军民放下武器,俯首归顺。当年二月,皇太极率大部队班师返回沈阳,索尼奉命随贝勒阿巴泰等率将士驻守永平城。在守卫这座与明朝皇城近在咫尺的汉人城市期间,通汉语、懂汉俗的索尼,再次发挥独特的作用。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皇太极命他担任吏部启心郎。启心郎这一官职,是女真民族建立的大金政权所特有的,设置于各部院,地位与各部侍郎(各部副长官)相同,职责是沟通满汉大臣的语言隔阂,相当于后来的翻译,但出于金政权扩张的需要,其地位比翻译要高得多。皇太极给他这么一个头衔,也算是用其所长了。
武士的勇猛与独特的语言才能,使索尼崭露头角,但未能使他青云直上、爬上权力金字塔高层。八旗劲旅,猛士如云,索尼只是其中一团云絮,极容易被湮没,很难鹤立鸡群、卓尔不群;随着清政权日益强大、明王朝末日临近,越来越多的汉官汉儒汉人归附大清统治者,兼通满汉语言文字的人才犹如过江之鲫,索尼昔日的语言特长,此时不再“特”不再“长”,不再是大清国稀缺之才。
索尼从早年追随努尔哈赤征战一直到崇德八年,经过二十多年浴血奋斗,仍只是个吏部郎官,封爵三等梅勒章京(乾隆时改称三等男爵)。启心郎属正二品官阶,是个不大不小的副部职官员,但并没有进入核心权力圈,在皇上心目中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