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一旦机会来临,他们就会反攻大陆、卷土重来,威胁清王朝的统治,台湾问题必须予以解决。清军在平藩中的节节胜利,则使康熙帝信心大增,相信台湾问题完全能够解决。
形势开始朝着施琅期盼的方向发展。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重设福建水师提督,重建福建水师。接着,先后调京口将军王之鼎、湖广岳州水师总兵万正色为福建水师提督,就是没有起用施琅。
早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福建布政使姚启圣就建议康熙帝重新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十七年(1678年),升任福建总督的姚启圣再次推荐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帝依然没有采纳。随后,姚启圣不屈不挠,先后十多次向康熙帝保荐施琅,结局都与以往一样。
修炼坚韧(4)
高冕
当时,能够统领水师与郑军作战的水师帅才稀缺,朝廷选拔艰难,为何偏偏不让知己知彼的前任福建水师提督复出?朝廷讳莫如深。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青年皇帝玄烨垂询心腹重臣李光地时,才泄露其内心确切顾虑。
康熙二十年(1681年)六月七日,康熙帝御门听政。大学士等大臣启奏:将军喇哈达、总督姚启圣奏报,在台郑军主帅郑经已死,部下互相猜疑,他们建议,乘此良机命令水师进攻台湾。
康熙帝听后谕令:“进取台湾事情关系重大,着将军、总督、巡抚、提督等同心,速乘机会,灭此海寇。”遂后颁发谕旨:“郑经已伏冥诛”,“务期剿抚并用,底定海疆,毋误事机”。
渡海攻取澎湖、台湾,全靠水师。但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却呈上《三难六不可疏》,声称郑军澎湖守将刘国轩智勇双全,锐不可当,台湾难以攻取。康熙帝看罢大失所望,怒不可遏道:“我仗他有本事,委之重任,而他却畏服贼将,不成说话。”
康熙帝于是知道,靠万正色这号人物是不可能攻取台湾的,便有了起用施琅之意。但康熙帝对施琅尚存疑虑:施琅之子施齐(即世泽)被郑军俘获后,在郑经手下担任军职,据说后来被郑经杀害,不知到底是否属实;再说,施琅在京赋闲十多年,其才干如何已经很难说了。在此之前,福建总督姚启圣对施琅海战才能、子侄全家七十三口被郑氏杀害等情况,作过详细调查,因而多次力荐施琅出任水师提督,并愿以全家百余条性命作担保。
康熙帝高度关注的施齐被杀事件颇为复杂。施琅到京担任内大臣后,长子施齐也随侍在京。康熙十年(1671年),他回福建晋江衙口老家完婚。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