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它当做奢望咽进肚里。然而,今非昔比,历经朝鲜的风风雨雨,使他具备了接受这所官邸主人会见的资格。袁世凯装着毕恭毕敬的样子,从大堂穿过进入二堂,低着头进了二堂的一个房间。这房间光线不大好,清一色的金丝楠木家具,乌黑发亮,显出主人的身份,同时透出一股神秘的气氛。太师椅上端坐着一位老人,身材谈不上魁梧,容貌也不算威严,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安详、温和的老头。但袁世凯明白,切不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实际上是一次非同寻常的考察,要时时绷紧心弦,尤其是不能做出任何有不恭之嫌的举动,该说的话一句不能少说,不该说的话一句不能多说。这个貌似温和的老头,乃当朝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位居首席阁揆,是慈禧太后的心腹宠臣,他对你评价是好是孬,决定你日后仕途命运。召见大约持续一个时辰,对方问一句,袁世凯小心翼翼地答一句。临结束时袁世凯悄悄觑了一眼,感觉对方表情是愉悦的,他这才把提到喉咙口的心放回肚里去。袁世凯的直觉惊人准确。当年秋天,李鸿章正式向总理衙门提请委任袁世凯担任驻朝商务委员时,这样评价袁世凯:“袁世凯胆略兼优,能知大体。……壬午、甲申两次定乱,情形最为熟悉,朝鲜新旧党人咸相敬重。”末了,这位权倾朝野的大臣,请求总理衙门将袁世凯“超擢衔阶,以重体制而资镇摄”。具体使用建议是:拟请以知府分发,俟补缺后以道员升用,并请赏加三品衔。李鸿章恐自己说得还不够到位,在附件中又说:“袁世凯足智多谋,与朝鲜外署廷臣素能联络,遇事冀可挽回匡正。今乘朝王函请,正可迎机而导,令其设法默为转移。该员带队两次戡定朝乱,厥功甚伟。”李鸿章的这番评价,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与袁的第一次会见。可见,李鸿章不仅对他的第一次面试打了高分,有利于帮他摆脱在朝惹下的种种麻烦,而且为他日后青云直上奠定了坚实基础。据说,李鸿章临死前向慈禧太后保荐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留下这样一句话:“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如果说,这是李鸿章对袁世凯评语作结的话,那么这天一个时辰的会见是这一评语的重要开篇。
李鸿章说话自然是非常管用的,袁世凯果被“超擢”。这年秋天,他再度入朝时,从五品同知一跃爬上相当于道员的官位,戴上三品衔的花翎,真正得意非凡。临行前,堂叔袁保龄怕他再入朝鲜“火药桶”会招杀身之祸,劝他不要“履虎尾以求名利”,但他当官心切,根本听不进去。他在给二姊的信中说:“弟年少识浅,不料蒙太后留意,诸亲王、军机大臣、中堂推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