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有条有理,并且异常透彻的见解!从今以后,倒真要刮目相看了。
※ ※ ※
半个月的功夫,不分昼夜,舌敝唇焦,张仲襄和洪钧总算将万士弘身后之事料理得有了结果。张仲襄代表万家出面谈判赔偿时,不断挂在口边的一句话是:“死了,死了!人一死就什么都了啦!”这近乎撒赖的口吻,还真管用,大部分货主识趣,赔款能拿多少算多少。有那少数不甘心而硬争强索的,便由洪钧出头吵架,说他们逼死人命,万家要打官司。于是张仲襄从旁排解,而话中暗着威胁,洪钧与登莱青道,不是泛泛的关系,打起官司来,万家定占上风。这样说好说歹,和解了事。
处分了一切的债务,万士弘的遗属还能剩下一万两银子,张、洪二人便将万太太清了出来,商议家务,劝她盘灵回广东原籍。剩下的一万两银子,一半买四放租,一半存入妥当的银号,用息不动本,抚孤守节,日子也可以过得去了。
万太太完全接纳这两个“小叔子”的意见。不过她提出一个要求,万士弘虽有些亲戚同乡,她都不能信任,希望张仲襄能护送她全家回广东。
张仲襄义不容辞,立即答应。于是万家收拾行李,遣散下人,不过三天功夫,便已毕事。但张仲襄因为有三口通商大臣衙门派驻烟台,交涉洋务的差使,平日虽清闲无事,一旦与洋人有交道要打,耽误了却是所关不细,所以特地遣派专差到天津去投递请假的禀函,要到有了“批回”,方能动身。
这等候回信的当儿,市面上传说纷纭,曾九帅已经克复了金陵。这是个好消息,也是一件无大不大的大事,人人关心,可是打听不出究竟。洪钧因为籍隶江南,更感关切,因此对传闻不一、语焉不详的情况亦更感烦闷。
倒是蔼如沉得住气,“怎么回事一两天之内就明白了!”她劝他说:“你就当它真的好了!何妨打算打算,也强似大热天里到处去奔走打听。”
想想她的话也不错。退一步想,就算这一次消息不确,扫穴犁庭也是不久之事。“我们江南有句俗语,‘冬至不出年外’,曾九帅成功,必在这一两个月之内。”洪钧微皱着眉说,“金陵残破之极,贡院一定毁掉了!看来今年的乡试,已经无望;就算明年补行乡试,也一定赶不上春闱!我只好等戊辰科。”
蔼如懂他的意思,是说要到同治七年戊辰的会试,他才能中进士。其语有憾,却正是信心十足的表示。蔼如细想了一会,问出一句话来:“三爷,你真的有把握?”
“‘场中莫论文’!我不敢说。”
“这就是说,文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