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极其慎重的一件事。有时各持己见,反复争辩,好久都不能定夺。但这天却很顺利,因为八个圈的只有一本,当然是第一;七个圈的也只有一本,便是第二;六个圈的有三本,依照读卷官的次序,全庆的一本为第三;潘祖荫的一本定为第四;王祖培的一本定为第五。后面的几本,关系较轻,就容易商量了。
接下来是定二甲与三甲的名次。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这一字之差,与能不能点为庶吉士,入翰林院“读书”,有些关系。如果是三甲最后二三十名,可以断定绝无成翰林的希望。因此,倭仁对榜末的名次,格外认真。
※ ※ ※
第二天一早,八位读卷官由倭仁领头,奉召到乾清宫东暖阁,进呈殿试前十本卷子,听候御裁。
东暖阁的御位,安置的方向与正殿不同,是坐东朝西。御案前的地位有限,倭仁居前,依次跪下,到得潘祖荫已很局促,便走向御案北面,在倭仁左首并排而跪。等成双行跪好,一起行礼,然后只有倭仁起立,将前十本卷子呈上御案,仍旧跪回原处。
“你们当考官的时候,弥封从第几名拆起?”小皇帝问。
“向例从第六名拆起,第一名至第五名,俗称‘五经魁’,是留在最后拆。”
“‘五经魁’正好对上‘三鼎甲’,咱们照样,也从第四名拆起好了。”小皇帝笑容满面地说。
第四名即是二甲第一名,与“三鼎甲”一样,有个专称,名为“传胪”。拆开弥封来看,是杭州的许有麟;第五名是苏州的吴宝恕;第六名是顺天府大兴县的王鹏寿;第七名是蒙古镶黄旗的锡珍;第八名是吴大澄;第九名宝廷;第十名是安徽桐城的孙慧基。
接下来拆“三鼎甲”的弥封。写作俱佳,独得八圈的第一本,恰是李婆婆母女为之遍叩烟台庙宇,许下宏愿,祈求大魁天下而果然如愿的洪钧。
榜眼黄自元,湖南安化人;探花出在山西绛州府稷山县,名叫王文在。“三鼎甲”及二甲前七名的名次既定,读卷大臣退出乾清宫,就近借南书房缮具名单,用黄匣进呈。小皇帝亲手用朱笔在“洪钧”的名字上标一个“元”字,正式确定了他的“天子门生”的身份。
※ ※ ※
中左门外,新进士差不多都到齐了。除了因病不能起床,事先具呈礼部请假的以外,谁也不敢,或者说是不愿放弃这个“听宣”的机会。
事先已有一个不知来源的消息,悄悄的传布:前十本中,有三个苏州人。既然如此,“三鼎甲”中苏州人至少会占一席,应是合理的推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