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竟惊动了郑局长他们。
老家早已通了公路,近年又铺了油,路面窄是窄了点,却还算平坦,所以杨登科尽管开得很慢,三十公里的路程半个多小时就到了。下了车,就见家里聚了不少人,正在杀鸡宰羊,一派忙碌景象。跟父母见了面,才知原来他们接到杨登科要回家的电话后,喜出望外,立即忙着做些简单的准备工作。这事不知怎么被老村长知道了,他跟县乡领导过往得多,有些识见,主动过来对杨父说:“我们杨家村过去虽然出了些布衣秀才,但像登科这么正儿八经的官,几百年来却还是第一个,这可是我们整个杨家村的光荣。所以登科要回来给母亲祝寿,我们当然要举全村之力,大操大办一场,好好长一长我们杨家人的威风。”老村长说到做到,自己亲自做这次喜事的总管,把村里的精壮劳力都派到杨家,大张旗鼓操办起来。
这其实是杨登科预料之中的。他生于斯长于斯,对家乡的世道人心再清楚不过。他非常感激老村长,说:“老村长,您辛苦了。也不知怎么感谢您老人家。”老村长说:“不用谢,明天你陪我多喝几杯就是。”杨登科说:“那是应该的。”
晚上杨登科拿出两万元现金,让聂小菊和杨聂一起帮忙,装到两百个红包里。父亲不解,说:“明天你妈生日,众人要给我家送礼,你们装红包干什么?”杨登科说:“我们是按照城里人办喜事的做法,散席时每位客人都要打发一个红包。”母亲说:“我听说城里给客人打发红包,也就十元八元一个,哪有一百元一个的?”
杨登科只好掏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爸妈都在这里,我把话说白了吧。儿子离开乡下二十多年,终于混了个小官,可我是吃家乡的五谷杂粮长大的,平时也没能力和机会报答父老乡亲们,心中不安啊。这次母亲生日,大家要来祝贺,总得送上十元二十元的礼金吧?若在城里特别是在机关里,这点钱实在算不了什么,可我们这样的穷乡僻壤,十元二十元并不是一个小数,收了乡亲们的钱,叫我怎么过意得去?所以才特意做了准备,凡来贺喜的人,不论他送的礼是大是小,一律回一个百元钱的红包,以表诚意。”
母亲心疼这么一大笔钱,嘀咕道:“乡下办酒想赚钱是没有可能的,但也不能倒贴那么多呀!”父亲却明白杨登科的意思,知道他是想在家乡父老前面挣个面子,特别赞赏他的做法,说:“人活在世上,就是一张脸重要,登科这么做,我们做父母的就更有脸面了,我举双手赞成。何况登科刚升了官,升了官还缺这一万两万的?”
父亲这话露是露了点,却把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