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一方面被国民党的反动气焰所迷惑,接连在10月19日、28日发表了《时局管窥》和《中共之失在政治》两篇社论。认为:内战爆发以来,中共不仅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在军事上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想要摆脱被动“必须与政府委员会上,及国大代表上,联合民盟取得否决权的名额”,“必须制定整编军队,解决地方政权”。还认为:因为中共“无限制地驱民兵以战,及囤集粮食作军粮之用”,所以失掉了人心。但另一方面,他又以国民党接收大员们的种种丑恶行径为题材,写出了《五子登科》、《纸醉金迷》等多部中长篇小说,对国民党的官僚政客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发泄了他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不满,表现了他思想上的两面性。
1948年12月12日,因报社内部权力之争,张恨水辞去了北平《新民报》的所有职务,结束了他从事近四十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为了总结自己一生的创作生活,辞职后的张恨水开始撰写《写作生涯回忆》。1949年1月1日,此文正式在北平《新民报》上刊出。这是他回忆自己生活和创作的一份最详细的资料。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布和平解放。3月2日至4日,北平《新民报》刊出了《北平新民
报在国特统治下被迫害的一员》,文章认为,张恨水在主持北平《新民报》期间,向国民党反动派作了严重的妥协,是帮助国民党特务迫害进步人士的凶手。为此,张恨水受到很大刺激。6月,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张恨水因病未能参加。会后,周总理派人看望他,对他的生活作了安排,并聘请他担任了文化部的顾问。同时,又吸收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1950年后,他深居简出,在病体好转后,除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外,还写出了不少作品。1954年1月,《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香港《大公报》刊出,这是他病后所著第一部长篇小说。以后,他应中国新闻社之邀,在海外报刊上陆续发表了《秋江》、《孔雀东南飞》等根据历史题材所写的小说和《街头漫步》等杂文。1959年,周总理提名聘请他为“中央文史馆”馆员。1960年,他作为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三次文代会。会后,张恨水同其他代表一起和毛主席合影留念。
1967年,农历正月初七,张恨水因脑溢血突然发作,经医生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2岁。